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21/6/7  台南極樂寺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二十集。在前面的課程中,為大家介紹了文字、聲韻和訓詁學,從這節課開始,我們繼續來介紹文字學的工具書。關於文字學的工具書,我們是從《說文解字》開始來跟大家做介紹。

  《說文解字》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是被收錄在經部的小學類。我們打開經部第二一七,小學類,在目次當中大家就能夠看到,在這裡有許多關於《說文解字》系列的典籍。包括《說文解字》,這個本子是漢朝時期許慎所撰寫,在宋代由徐鉉增釋,所以《說文》就有大徐本、小徐本。此外還有後面我們將會介紹的《說文繫傳》,《說文繫傳》同樣也是由大徐、小徐當中的徐鍇所撰寫的,這是南唐時代的徐鍇。另外後面還有兩部,也是跟《說文解字》有關係的典籍。因此,文字學這方面的工具書,在《四庫全書》當中,就是收錄在經部的小學類。

  我們打開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經部二一七,大家順著這個目次來查找,就會看到《說文解字》是從223-63,也就是這一冊的六十三頁開始,一直到三百八十五頁之前,這個部分的內容就是《四庫》本的《說文解字》。

  在前面的課程當中,我們介紹了《說文解字》的提要,因為時間的關係,只介紹了一小部分,這節課還是從《說文解字》的提要開始來跟大家做介紹。

  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這裡有記錄《說文解字》是三十卷,這是漢朝的時代許慎所撰寫的。許慎字叔重,他是汝南人。在漢朝時期,他的官位做到太尉南閣祭酒,他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學者。《說文解字》這部書是成書於漢和帝的永元十二年,它有十四篇,跟目錄加起來則是有十五篇。

  《說文解字》分為五百四十部。我們在參加漢學院入學考試的時候,都有考核過文字學方面的課程,這其中就包括了《說文》部首,就是《說文》的五百四十部首,大家要能夠寫出小篆的寫法,並且要講出它的意思。這是我們學習《說文解字》就必須要掌握的部首,在這個基礎之上,對於部首之下所收錄的這些字,才能夠進一步的掌握跟理解。

  我們在先前上過一些教授的文字學的課程,大家在學章黃學派這個傳承的時候,圈點《說文》是每個同學必須要掌握的,必須要去下的功夫,這也是屬於鈍功夫,圈點《說文》跟《段注》。

  之前師父上人非常關心我們年輕人有沒有在文字、聲韻、訓詁學方面好好的下功夫,所以老人家親自囑咐過我們很多次,一定要把文字、聲韻、訓詁這學術的三個根扎好。師父上人開示說,除了扎好德行的三個根之外,也要扎好這學術的根。為什麼?像文字、聲韻、訓詁學,這是學習經典的基礎。師父說,如果這三個根有扎下去,日後我們學習經典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繼續往上提升;可是如果沒有扎好這學術的根,那我們學習經典到一定的程度就沒辦法再提升了。這是師父對我們特別的一段開示。所以我們跟著漢學院第一屆、第二屆的同學,在學習文字、聲韻、訓詁學的時候,師父也很關心我們學習的進程,包括圈點《說文》、《段注》,這些作業做得怎麼樣,也要跟老人家報告。

  《說文解字》有分五百四十部,為文是九千三百五十三,其中它的重文是一千一百六十三,「註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字」,前代的學者把這些數據都講述得很清楚。

  《說文解字》,我們看《四庫提要》下面的這段文很重要,這段文就是四庫館臣對於《說文解字》的評價。「推究六書之義」,六書在前面的課程當中有談到過,關於造字規律的六書,漢朝時期有三家的說法,其中許慎的說法是最為妥當,對於六書所下的定義也是最為明確的,這是陳新雄先生在訓詁學的課程當中所談到的。六書就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六書在許慎的《說文解字敘》當中就講得很清楚了。所以四庫館臣說,《說文解字》這部書「推究六書之義,分部類從」,它按照五百四十部首來分類,每一類下面所收的字都是屬於這個部首,「至為精密」,它非常的精密。

  所以許慎的《說文解字》,前人對它的評價是相當之高的。我們在前面的課程有介紹過,這也是因為許慎從小博學經籍,他特別博學多才。在漢朝時代的大學者馬融,對許慎也是非常恭敬、讚歎的。因此人們說,「五經無雙許叔重」,這也就是對於許慎的讚歎。

  「而訓詁簡質」,《說文解字》對於這些字的解釋,「簡」就是簡單,「質」可以理解為比較質樸、古樸,漢朝那個時代,人們解字就是這樣的一種風格。因此,它「猝不易通」,我們如果對於經典沒有一定的基礎,對於古文沒有一定的基礎,冷不丁看《說文解字》,大家會覺得它非常深奧難懂。此外還有讀音的問題,因為讀音從古到今有一個演變發展的過程,古時候的讀音到現在就會發生轉變,這就是「古今異讀」的現象。而且「諧聲諸字」,也往往不容易通達明瞭。所以後來所傳的《說文解字》的本子,「往往譌異」,「譌」就是訛誤,就會產生一些訛誤的現象。

  這也就是為什麼到宋朝的時代,在宋朝雍熙年間,朝廷要下詔讓徐鉉等學者,對於《說文解字》重新進行刊定。當時參與的學者,除了大小徐之一的徐鉉之外,還有葛湍、王惟恭等學者。「凡字為說文註義序例所載」,但是在「諸部」,就是按照部首所分類的各部當中沒有看到的,徐鉉等學者都對它進行了補錄。還有「經典相承,時俗要用」,但是有一些在《說文》當中並沒有記載下來,徐鉉這些學者也對它進行了增補,但是他們所增加的內容,就有特別標註是新附字。「其本有正體,而俗書譌變者,則辨於註中」,這些在註解當中也都有把它顯現出來。「其違戾六書者」,按照許慎對於六書的定義,我們剛剛有談到,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跟假借,和這些六書的定義相違背的,「則別列卷末」,在卷末把它列出來,或者標註說是「義未備」,對它又進行了補充說明。這些都是徐鉉這些學者在宋朝時期所做的工作,他們所增補或者修訂的這些內容,就特別會把它標示出來,以示區別,會標示「臣鉉等案」,「案」就是下按語,就等於說是他加的註解,他增補的內容,這樣就可以跟《說文》的原文加以區別。

  而在讀音方面,「音切」,「切」就是反切,古人註解這個字的讀音,是用反切的方式來註解。宋朝時代,徐鉉他們在重新進行刊定的時候,在讀音的方面,音切,切就是反切,也就是指讀音方面的問題,他是按照什麼標準來定的?他是按照孫愐的《唐韻》為標準的。因為它重新進行了刊定之後,「篇帙繁重」,它的內容就增加了許多,在每卷當中就各分為上卷下卷,也就是清朝時代的學者所看到的「毛晉刊本」,是宋朝時代的徐鉉等學者所刊定完成的。

  在明朝的萬曆年間,宮氏刊刻李燾有一部《說文五音韻譜》,陳大科為它作了序文,他認為這個本子就是徐鉉的校訂本。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這個誤會就致使了像陳啟源,還有顧炎武這些學者沿承了他的錯誤,都認為說《說文五音韻譜》就是徐鉉的校訂本,實際上並不是如此。「豈毛氏所刊」,「毛氏所刊」就是毛晉刊本,「國初」,「國初」是清朝初年,「猶未盛行與?」

  在這個書當中,有古文、籀文。我們知道《說文解字》不僅是有小篆,有的字有古文的寫法或者是籀文的寫法,它同時也會呈現在《說文》當中。籀文就是周宣王的時代史籀所作的籀文,它在筆畫上面跟小篆相比會更加的繁複。李燾根據唐林罕的說法,認為這是晉朝時代呂忱所增加的。但是考訂許慎的自序當中說,「今叙篆文,合以古籕」,許慎所說的就非常明白,《說文解字》當中,除了有篆文之外,同時許慎也收錄了古文跟籀文,這一點在許慎的自序當中就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而且他所記錄重文的數量也是相應的,除了小篆之外,屬於重文,古文、籀文這個部分,它的數量上面也是相應的。

  另外,在《法書要錄》當中就有記載,在晉朝的時代,「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字林》有六卷。「尋其況趣,附託許慎說文」,它是附託許慎的《說文解字》,「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竒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則忱並不用古籀」,他的這部書並沒有選用古文跟籀文,「亦有顯證」,有非常明顯的證明。「如罕之所云,呂忱字林,多補許慎遺闋者」,他這部《字林》補充了許慎在《說文解字》當中遺漏缺失的內容,「特廣說文未收字耳」,把《說文解字》當中沒有收到的字他也有特別補進去。

  雖然這部書在現在已經失傳了,在清朝的時代,這些清代的學者就看不到這部書,但是像《廣韻》,《廣韻》我們在後面介紹聲韻學的工具書的時候,就會跟大家來分享,在《廣韻》當中,「一東部烔字谾字」,這個字左邊一個谷,右邊一個空,這個字是念轟,還有「四江部噥」,這類的字它說是出自於《字林》,這都是《說文》當中所沒有記載的。所以雖然說《字林》這部書失傳了,可是它有一些內容在其他的典籍當中還是可以看到的。「燾以說文古籀」,這個學者有一個錯誤的看法,認為《說文解字》當中的古文跟籀文就是呂忱所增加的,這個看法見解是錯誤的,實際上許慎在作《說文》的時候,他不僅使用小篆,而且他也有收錄古文跟籀文,這個並不是後人所增補進去的。

  下面這段話就很重要了,從「魏晉以來」,從這個時代以來,「言小學者」,凡是研究小學,在學習小學這門課程的,「皆祖慎」,「祖」在這裡用作動詞,就是以許慎為祖這個意思。「至李陽氷始曲相排斥,未協至公。然慎書」,許慎的這部《說文解字》,「以小篆為宗」,就是《說文》,我們要是看《四庫》本《說文》就非常明顯,看到前面,最開始就是從《說文解字》第一,一直往後翻,《說文解字》第八、第九……第十四,大家會看到一直到《說文解字》第十四,前面的部分所收的就是《說文》部首,這個字都是用小篆來書寫的。到了像《四庫》本223-72,這一頁開始,從「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這裡開始,就是《說文解字》的正文。同樣,我們所看到的也都是小篆為主,後面它會收錄像古文、籀文的寫法,可是依然是以小篆為宗,以小篆為主。

  「至於隸書、行書、草書,則各為一體」,到了後來,除了小篆、大篆、古文、籀文之外,字體在歷史上也是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後來就出現了像隸書、行書、草書等各種不同的這些字體。這也是順應著時代的需求,因為畢竟我們再看小篆,雖然小篆看起來是很美,而且它能夠體現文字的智慧,就是造字的時候,為什麼要造這個字,它有許多內涵,我們從小篆當中都可以去體會到、去發覺到,所以小篆有它特有的歷史價值,可是實際在人們社會生活當中要使用的時候,像這樣的字體還是有點太複雜了。後來陸續在人們用文字進行交流、傳播文化,以及社會生活需要的這個時期的同時,他就需要使用一些更加簡便、便於書寫的這種字體。所以後來像隸書、行書、草書、楷書,各種字體相應產生,「則各為一體,孳生轉變」,「孳」通三點水的「滋」,「孳生轉變,時有異同」,到了後世,隨著字體、字形的一個發展過程,人們就不完全以小篆為主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天下的時候,「書同文,車同軌」,在那個時代他要統一文字,就相應以小篆來做為人們通用的一種字體,可是後世字也是不斷的發展演變,所以人們到了後世就並不是以小篆為主了。顏元孫《干祿字書》當中就說,「自改篆行隸」,「篆」,篆有大篆、小篆,「隸」是隸書,「漸失其真」。「若總據說文」,如果根據《說文解字》的話,「便下筆多礙」。人們並不是說平常就拿小篆來當作通用的字體,這種方式並不是那麼方便。就像我們現在寫字的話,大家會發現,譬如說寫毛筆字,如果是寫楷書的字體,相對來說比寫小篆要簡單得很多,有在寫字的時候就能夠體會到這一點。「當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它一定還是要走在一個所謂中庸之道上,既能夠體現文字創造的時候它的智慧跟內涵,同時在社會生活當中使用的時候也要讓人們感覺非常方便,這樣才好。

  徐鉉在「進說文表」這篇文章當中也有談到,「高文大冊,則宜以篆籀」,「篆」就是篆書,「籀」就是籀文,「著之金石」。也就是我們在先秦時代,比較古老的這個時代,要把那個時代非常厚重的文化的道統記載下來,那個時候用小篆、用籀文,而且很多這樣的文字是刻在金石當中。我們現在看到的像鐘鼎文,許多這些青銅器上面所刻的文,它確實是可以傳給後世,世世代代的兒孫都看到這些金文,看到這些鐘鼎的文字,都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蘊,所以這種文字是適用於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至於常行簡牘,則草隸足矣」,這是徐鉉在「進說文表」當中就有談到這句話,常行簡牘,古人寫東西都是用竹簡、簡牘這種載體來書寫的,這種載體則草隸足矣,用草書、隸書就足夠了,不需要用這麼複雜的小篆跟籀文來寫。「二人皆精通小學,而持論如是。」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關於《說文解字》的文是比較長的,我們這裡就沒有全部跟大家分享,後面的內容大家可以自己看。總之通過《四庫提要》,讓我們對於整個《說文解字》的內容,還有在宋朝的時代徐鉉等學者進行刊定,還有像後世的學者他們的一些觀點,通過這篇《提要》,我們就有一個概略的認識。這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內容就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我們看到這兩幅圖是許慎和段玉裁的德相,這是有一位長輩所畫的,好像還有懸掛在英國漢學院的教室還是課堂上。讓我們通過這個圖像可以了解,在文字學上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貢獻的這兩位學者,一位是許慎,一位是段玉裁先生。

  下面就舉幾個例子,讓大家了解一下《說文解字》。我們在這裡列舉了師父上人所寫的墨寶,因為師父上人在解釋「神」跟「聖」這兩個字的時候,有非常精彩的開示,而且在詮釋神跟聖的定義,在這裡也有用到《說文》部首對於這個字的解釋,這個內容是非常有參考價值,在這裡也把它列舉出來。

  先來看關於「神」,師父上人就曾經在講解《太上感應篇》的時候特別開示說,神這個意思,它的本意是什麼?神字的本意就是聰明正直,聰明正直之謂神。這個解釋是解釋得很好,但是要了解到神這個字真正的本意,就要從「神」這個字的寫法來著手。你看「神」,它左邊這個部首就是「示」字旁,示字是什麼意思?示的上面這一點一畫,在古時候這個字叫做上,就是上天;下面是三條,這三條是垂象,用我們今天所說的話來說就是自然現象,古人說「上天垂象」,這是神左側的這個部首。而右側是一個「申」,申是什麼?申是通達的意思。用我們現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叫神。所以哪一個人能夠通達宇宙人生真相,就稱他作神聖,聖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神這個字,就是讓我們看到這個字的形象,就能夠體會它的意思。這一段就是師父在《太上感應篇》當中對於神這個字給我們所做的說明,而實際上師父在神這個字墨寶當中所講的內容是更為深刻的。

  我們來看這幅墨寶,師父就有談到,什麼是神?神就是「通達明了諸法實相」,也就是他能夠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稱之謂神」。神,右側有談到,他是破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關於妄想分別執著破了多少,因為像阿羅漢、菩薩跟佛陀,這在佛陀教育當中是屬於學位的名稱,我們能夠放下執著,就能夠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能夠放下分別,就證得菩薩的果位;如果連妄想都能夠放下、破除,就證得圓滿的佛果。所以神字,師父在旁邊有談到,就是真正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神。

  而神這個字,師父在墨寶當中也是用小篆的寫法,大家就會看到神的左側是示字邊,示字邊上面是兩個橫,這是小篆的寫法,兩個橫是代表上,就是古時候這個二,我們看起來像二,這個二就是古文的上字。示字上面這個二就是代表上天,而示這個部首下面有三條垂下來的,這是代表垂相。「上天垂相」,這就是左側示字旁的意思,也就是自然的現象。所以神用最簡單的話來講,能夠真正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神。

  用師父的這幅墨寶,我們來對應《說文解字》。大家看一下《四庫全書》本的《說文解字》,「示」這個部首是在223-73,也就是七十三頁。示這個部首就是《說文》的五百四十部首之一,在《四庫》本當中它是放在《說文解字》第一,其中的第三個部首就是示這個部首。我們就查到223-73這一頁,上方這就是「示」這個部首在《說文》當中的解釋。「天垂象」,天垂象就是上天垂象,「見吉凶」,上天有顯示出各種各樣的現象,從當中就可以看到吉凶禍福,所以「示人也」。

  因此在古時候,君王在治理國家,他也非常重視觀測天象,就會有專門的一個官職,就是負責在觀測天象。古人通過觀測天象,就可以預測到朝廷、國家會發生什麼事情,預測到這是吉祥的徵兆,還是有凶災會產生。但是上天所垂的這個象,它也是跟人的起心動念、人的言語造作息息相關的。如果在人世間所行的都是德政,所施行的都是符合倫理道德因果的教化,在這個社會上,人人都能夠恪守倫理道德,明瞭因果的道理,都積極的斷惡修善,上天所垂的象就會是吉祥的這種顯相;反過來,如果在這個社會上,人人所造作的都是殺盜淫妄,所想的也都是這些殺盜淫妄的念頭,身口意所造作的都是惡的行為,那上天所垂的象就是凶災,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產生。因此古時候的領導人對於這一點是很重視的,我們在像《禮記》這樣的經典當中就會看到,如果通過對天文的觀測,發現這是會有什麼凶災產生的時候,往往在古時候這些領導人都要帶頭去祭拜天地鬼神,並且帶頭來懺悔,希望改過修善,能夠避免這些災難。所以在古人的世界觀當中,我們在人世間的造作,和天地自然都是相感應的。這就是示,天垂象,上天垂象,上天所顯示的徵兆,就能夠讓我們看到會有吉祥的事情產生,還是會有凶災產生。

  「从二」,神字的左邊示字旁的上面是兩個橫,這個二在古文是上,就是上天的上。垂下來的這三條,就是「日月星」,也就是大自然的現象,上天所垂下來的,天垂象,這三垂就是日月星。「觀乎天文」,古人非常重視去觀測這些天文的現象,通過對天文現象的觀測,就可以推斷人世間會產生吉祥還是凶災,「㠯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从示」,所以在示這個部首下面,大家就會看到許許多多都是示字旁的字。我們在圈點《說文解字》段注的時候,應該有很多同學都有圈點過。

  《說文》當中首先是把小篆列出來。接著我們看到後面還有一個字,這是古文的「示」,古文的示上面就是一個橫,下面所垂下來的這三條,古文就有一點彎彎曲曲的,這個寫法跟小篆的寫法就是不同的。

  我們看到師父上人在解釋神這個字的時候,在這裡就有用到《說文》部首的概念來解釋神左側的這個部首。這個在一些佛經的註解當中也是能夠看到的,譬如說像《地藏經科註》,《地藏經科註》大家如果是讀原文,會感覺它是有相當的難度。因為我們從前曾經錄製過《地藏經科註》的有聲書,那個時候就會感覺到這個註解,從漢學的角度上來講,它是相當有深度的,而且在解一些字的時候,首先也會從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的角度對這個字做解釋。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佛門裡面的高僧,這些出家的法師,他們在漢學方面的功底也是相當深厚,都是對於文字、聲韻、訓詁學非常精通,他們在解釋佛經的時候,註解就做得相當有深度。所以後來師父上人得到這部《地藏經科註》非常歡喜,在新加坡宣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所用的就是青蓮法師的《地藏經科註》。我們看到,佛經的註解如果要把它看懂、看明白,沒有一定的文字、聲韻、訓詁的基礎也是很難做到的,從《地藏經科註》這部註解當中就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來。

  像師父上人雖然平常講經是特別淺顯易懂,大家都覺得聽得很清楚、很明瞭,可實際上大家如果是看墨寶,師父作的這些表解、所寫的墨寶,就會發現,像雪公老人,還有像師父上人這一代的老人家,在解字、在解釋這些名詞術語的時候,是相當有深度的。我們看到「神」這幅墨寶,這裡面對於神字面上的意思,它深入的意思,在佛經當中的解釋,我們看這一目了然,這寫的是非常有深度的,所以這是在深入的基礎上才能夠淺出。這可以看出,像雪公老人跟師父上人,這一代的老人家他們在漢學跟佛經上面的功底是相當深厚。

  關於示,我們剛剛所看到的是《說文解字》的解釋,接下來再給大家看的是《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註解,看看段玉裁的註解又是如何來解釋示字。段玉裁的註解,我們在這裡所選用的本子是洪葉所出的《說文解字注》。從前我們在圈點《說文段注》的時候,用的是藝文印書館的版本。無論是哪個本子,都很好。洪葉的本子有一個好處,它把這些字的讀音用注音符號的方式標出來,這樣在查這個字的時候,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這個字要怎麼讀,在這裡都標得很清楚。此外在聲韻學等方面,這上面都有做了一些新的標註,讓我們使用起來也是特別方便。

  我們看《說文段注》,《說文段注》「示」,這是在洪葉的本子,大家打開第二頁,就會看到:「示,天垂象,見吉凶」,這是見《周易》,是出自於《周易》。「所㠯示人也。从二」,二是古文上。垂的這三條是「日月星也」。「觀乎天文,㠯察時變,示神事也。」這裡就有談到,「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教」,這是它的註解。「凡示之屬皆从示。神至切」,這是它的反切,就是它的讀音,「古音第十五部。中庸小雅以示為寘」。下面這個還是示的古文,「古文示。所謂古文諸丄字皆从一也」,小篆當中丄是二,但是在古文當中丄則是一。這是段玉裁的註解。

  我們在這裡舉出了例子,師父上人曾經講過的神字,再來對比《說文解字》和《說文段注》,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神這個字根據《說文》我們應該怎麼來解。師父上人是在《說文》的部首解釋的基礎之上,又把佛經的義理融會在其中,這樣這整幅墨寶大家看起來對於神這個字的解釋,就相當的圓滿、相當圓融。這也是讓我們日後,譬如說同學們將來會一門深入如果是儒家的某一部經典,譬如說六經當中的某一部經,在解這些經的時候,對於裡面的字,有一些字是比較古老的意思,我們就可以從《說文解字》當中去了解它的部首,以及這個字都是如何解釋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來解釋它的義理,這樣來解經就相當有深度。所以不是望文生義,而是要把經典當中的字,有一些特別關鍵的內容要把它詮釋清楚。因此師父上人在講經的時候,例如說師父詮釋神聖的定義,還有詮釋宗教的定義,這個定義就是詮釋得非常深入,但是師父上人也是先從文字本身的意思出發,再延伸開來來解經。這種解經的方式,我們也是要去效法學習的。這是神字。

  接下來再看下面「聖」字。聖,師父在這裡寫的聖也是小篆的寫法,這是非常難得,大家現在可以看到這個資料,都是很寶貴的資料。其實我們看師父的墨寶,會感覺到師父上人老人家一生的說法不僅僅是用言教,同時因為留下了許多這些珍貴的墨寶,通過墨寶,以及上面對於這些字的解釋,這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智慧的財產,留給後人的。譬如說像聖字,大家會看到右側師父先解釋,「象人立於六道十界,通情達理,宣述實相,覺悟眾生」,這是對於聖的定義。「聖」,大家看聖這個字,聖這個字首先就從它下面這個形體,聖字左邊是耳,右邊是口,這個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下面這個形體,就是「象人在土上 (註:音挺)然而立。」所以聖人是什麼?聖人就是「挺立人群」,他挺立在人群當中,「咸通事理」,他能夠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咸通事理,故从 (註:音挺)聲」。這個部首就是從《說文》的角度上來詮釋聖這個字的意思。「通也,聞聲知情,於事無所不通,曰聖。」所以聖他就是一位明心見性的聖者,他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通達明瞭的,這個就是聖。「从耳者,非任耳也」,聖的左側有一個耳字邊,「言心通萬物性相理事因果,若耳通圓音」,這個就牽涉到,就像佛經裡面所說的耳根圓通,它所指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心是通達明瞭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性相理事因果,這就是聖。最後就談到,聖字像一個人挺立在人群當中,而他的心則是通達明瞭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的諸法實相,「从口宣演」,聖的右側是一個口字,而聖人既然明心見性,他既然已經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就要把這個真相通過口來教化眾生,「以示眾生破迷開悟耳」,就是通過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破迷開悟,如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聖這個字的定義。因此,各個宗教的這些創始人就跟佛陀一樣,都是偉大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他們都是從事於教育的工作,這就是聖的定義。

  我們看師父上人通過對於聖這個字的解釋,是從《說文》這個字部首的意思出發,進而把聖人的聖非常深刻的義理為我們詮釋清楚。這幅墨寶是很有深意。

  那我們來對比一下《說文解字》當中,關於聖這個字的解釋。同樣是看洪葉版的《說文解字注》,現代人所編的註解,像這個版本後面就有一個注音符號的索引,我們要查的這個字,用注音符號的索引就能夠很容易的找得到。譬如說要找聖字,是ㄕ-ㄥ-ㄕㄥˋ,找到這個聖字,它是在五百九十八頁,那我們翻到五百九十八頁,很快的就能夠找到聖字。

  聖在《說文》當中是「通也」,就是師父在墨寶當中所講的,「通也,聞聲知情」,聖就是通達明瞭的,「从耳呈聲」。在這裡就有段玉裁先生的註解:「邶風:母氏聖善。傳云: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這就是關於聖這個字的註解。「从耳」,聖的旁邊有耳這個部首。「聖从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

  對比《說文解字》跟段玉裁的註解,我們再來看師父上人對於聖這個字的解釋,這個解釋就是從文字學的角度,再結合儒釋道聖賢教育的內涵,對於這個聖字,就是聖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定義,師父的解釋就非常有深度。你看「象人挺立人群」,他的形象就是,聖人他也是示現為人,在人道當中去教化眾生,可是因為他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他是心通諸法實相,他是通達宇宙人生的諸法實相。他通達了實相,又如何來教化眾生?那是通過口,聖人的聖旁邊這個口,用口來宣說他的教法。「从口宣演,以示眾生破迷開悟耳」,用口來為眾生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通過講經說法、通過辦班教學來教化眾生,通過這種教育,就可以使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聖這個字的定義。這個解釋真的是讓我們耳目一新。

  由此可知,即使是要深入佛教的經典,這也是離不開,像師父所談到的,我們要打好文字、聲韻、訓詁學的三個根,在這三個根的基礎上再來解經,這才會有深度,而且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繼續向上提升。通過神跟聖這兩個字的詮釋,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師父所說的這個話是真實不虛。

  下面我們在這裡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先前在學習《聖學根之根.三字經》課程的時候,我們曾經為大家介紹過「三才者,天地人」,曾經介紹過這句經文。介紹這句經文的時候,也是結合《說文解字》來跟大家做分享的。首先看「三」,三在《說文解字》當中,我們打開這個本子,是《四庫全書》本的《說文解字》,三這個部首是在223-75,就是在七十五頁。《說文》部首以前我們都有背過,如果對於《說文》部首很熟悉的話,大家就會知道,按照順序就知道,三這個部首它就是在示這個部首的下面,開頭就是「一上示三王玉玨」。

  打開223-75,我們就會看到三這個部首。在《說文》當中解釋,三就是「天地人之道也」,就和我們講《三字經》的時候談到,「三才者,天地人」,這是相對應的。「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這就是《說文解字》當中的解釋。段玉裁的註解有談到說:「陳煥曰。數者、易數也。三兼陰陽之數言」,這和《周易》當中所說的陰陽是有關係的。「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三就是指的天地人。老子曾經說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就是用這樣非常簡單的語言,就把這種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詮釋出來。

  雪公老人就曾經說過,關於「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中國人講三才,雪公老人是用「天道敏時,地道敏樹,人道敏政」來解釋的,這正好就是談到天地人,這是在經典當中對於天地人的詮釋。「天道敏時」,我們看這個天,宇宙自然的現象,還有春夏秋冬這四季的運轉,大自然的四時陰晴的運轉,它是一點都不會錯的,這個通過《禮記.月令》,在《禮記》這部經典當中的記載就可以知道。所以天地大自然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在運轉,這是天道敏時。天時就像二十四節氣一樣,這二十四節氣到了什麼時候,天時都是循著規律在運轉的,如果是天時反常,就會產生災難。「地道敏樹」,大地就跟母親一樣,它有非常寬廣的胸懷,大地能夠生長萬物,養育萬物,這是地道敏樹。再來「人道敏政」,人是天地之心。所以《三字經》說「三才者,天地人」,人能夠跟天地並立為三才,就可以說明人這個身分是多麼的尊貴。

  人要成為三才之一,雪公老人教導我們,必得要學「仁」,仁就是仁愛的仁。人要效法天心這種仁愛之心,要效法大地的仁慈與寬厚,具備這樣的德行,人也才能夠跟天地並列為三才。同樣的道理,人就是要遵循五倫五常,要遵循仁義禮智信,這是人最基本的德行,能夠真正落實這一點,才符合人這樣的一個尊貴的稱呼。

  這是「三」在《說文》跟《段注》當中的解釋,我們在這裡有用雪公老人所講的天道敏時、地道敏樹和人道敏政來做說明。

  接下來再看,「三才者,天地人」,「天」和「地」。「天」在《說文》當中是「顛也,至高無上」,這就是天,天是至高無上的。段玉裁的註解中說:「顛者,人之頂也」,就是人的頂部,「以為凡高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為凡起之偁。然則天亦可為凡顛之偁。」什麼是天?段玉裁先生在這裡的註解就解釋得很清楚,「臣於君」,對於大臣來說,君就是天;「子於父」,對於兒子來說,父親就是天;「妻於夫」,對於妻子而言,丈夫就是天;「民於食」,我們常常說「民以食為天」,這都是天。再來,天是至高無上的,是「其大無有二也」。這就是段玉裁關於天的解釋,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倫常的關係當中,君臣、父子,還有夫妻,這種上下尊卑的關係,古人也都是用天來做解釋。

  再來看「地」。地在《說文》當中說:「元气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這就是地。而段玉裁的註解當中就有談到,「元者,始也」,元氣初分,元就是始的意思。在《陰陽大論》當中說:「黃帝」,黃帝就是軒轅黃帝,「問於岐伯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黃帝曰(黃帝說)。馮乎。岐伯曰(岐伯回答說)。大氣舉之也。按地之重濁而包舉乎輕清之氣中。是以不墜」。這一段就是岐伯跟黃帝之間的對話,這是段玉裁的註解當中所做的解釋。

  再來是「人」。《說文解字》當中說,人是「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所以人和天、地並列為三才,人的身分是很尊貴的。特別是當一個人能夠像雪公老人所談到的,具足一個仁愛的仁這個字,他就能夠跟天、跟地相感應。為什麼?因為天心是仁愛的,同樣,大地也是充滿慈愛的。《說文解字》當中就是談到,人是天地之性當中最貴者也,最為尊貴的了,人是萬物之靈長。

  段玉裁的註解當中就有引用《左傳》裡面所說的:「正德利用厚生」,《國語》裡面作厚性。《禮運》當中說:「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運》對於人這個字的解釋,這是把人推崇得相當之高。人要具備天地之德行,要具備天地之德,就是要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人的身上真正去落實,才能夠跟天地感應道交,才符合天地之德行。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這都是對於人的解釋。下面又有談到,「惟人為天地之心」,人是天地之心,天地當中就是以人這個身分是極為尊貴的,天地之心就叫做人,能夠跟天地合其德,這能夠稱之為人。這是在《說文解字》的段玉裁的註解當中,對於人這個字的解釋。

  這是舉了這個例子,我們在解釋經典當中的文字,就可以參用《說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註解,來看看古時候這個字古人都是如何來解釋的。通過《說文》跟《段注》的註解,我們才對於「三才者,天地人」這句經文會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可以體會到,人做為天地之心,人立足於天地之中,自然就要跟天地合其德,自然就應該要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我們的身上真正的去落實。這就是三才者,天地人。

  關於《說文解字》、所舉的例子,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接下來來介紹文字學方面的另外一部著作,《說文繫傳》。《說文繫傳》,在《四庫全書》當中,它是和《說文解字》收錄在同一冊當中,《四庫全書》的經部二一七小學類。大家打開目次,就會看到《說文繫傳》是在三百八十五頁,所以大家打開223-385,在這一頁就可以看到《說文繫傳》。

  《說文繫傳》,這是南唐的時期徐鍇所作的,因此,《說文解字》就有徐鉉、徐鍇(有大小徐),對於《說文》、對於文字學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我們會看到《說文繫傳》是有四十卷,而收錄在《四庫全書》當中的本子,則是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也就是紀曉嵐所收藏的本子,《說文繫傳》編入了《四庫全書》當中。

  這裡有談到,它的作者是南唐徐鍇。徐鍇字楚金,他是廣陵人,他的官位做到了右內史舍人。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宋朝的軍隊打入江南的時候,徐鍇是在兵臨城下,圍城之中過世的,是「卒於圍城之中」。他的生平在《南唐書》當中就有記載。

  《說文繫傳》這部書有八篇,「首通釋三十卷」,他就是把許慎的《說文解字》的十五篇,每篇把它分成兩部分。「凡鍇所發明」,徐鍇在這裡面所增加的這些內容、註解的內容,還有他徵引經傳,他引經據典所增補進去的內容,他在前面都會加上「臣鍇曰」,這樣就可以跟《說文解字》的原文有所區別,或者是「臣鍇按」,這樣就一目了然,凡是看到臣鍇曰、臣鍇按,就會知道下面的文就是徐鍇所補充進去的內容。

  接下來就是部敘、通論,部敘有兩卷,通論是三卷。此外還有像「祛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這些是各一卷。祛妄的部分是把李陽冰的一些錯誤的說法進行駁斥。而《說文繫傳》的疑義,舉了《說文》的偏旁部首所有的,但是缺字的部分,把它舉出來,還有就是篆體的筆畫,就是小篆的寫法,「相承小異者」,他會記載在這裡。再來是部敘,部敘的部分是「擬易序卦傳」,來說明《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先後的次序。接下來是類聚,類聚就是舉出了「字之相比為義者」,譬如說一二三四之類,這是類聚。錯綜是「旁推六書之㫖。通諸人事。以盡其意」,這是錯綜的內容,它就是和人事相對應的,六書的意旨跟人事是相對應的。最終是系述這個部分,系述的部分就如同司馬遷所作的《史記》當中他做了自敘,如同是這個部分。

  徐鍇曾經作過《說文篆韻譜》,這部書有五卷。《說文篆韻譜》這部書也是收錄在《四庫全書》當中,而且跟《說文繫傳》是在同一冊,就是經部二一七小學類,這裡面最後一部典籍所收錄的就是《說文解字篆韻譜》,這就是徐鍇所撰寫的。

  在宋孝宗的時期,李燾就根據這部書作了《說文解字五音譜》。李燾在自序當中就有談到,《韻譜》,《韻譜》也就是徐鍇的《說文篆韻譜》,「當與繫傳並行」,就應當和《說文繫傳》並行流通。「今韻譜」,在那個時代,徐鍇的《說文篆韻譜》,「或刻諸學官」,在學官當中有刊刻流通,「而繫傳迄莫光顯」,可是《說文繫傳》這部書,「迄」,「迄」就是終究的意思,「迄莫光顯」,它卻沒有辦法得以發揚光大、廣為流通。「余蒐訪歲久」,我找這部《說文繫傳》已經找了很久,「僅得其七八」,沒有辦法找到這部書完整的內容,而只是找到了十之七八,「闕卷誤字。無所是正。每用太息」,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從這段記載就可以看出,《說文繫傳》這部書在宋朝的時代就已經是殘缺而不完整了,傳到後世只有抄本。

  在《讀書敏求記》當中,錢曾曾經非常驚奇的讚歎這部書,讚歎它是「驚人祕笈」,「祕笈」就是私藏而不輕易公開的書籍,這本書是很了不起的一部著作,就是說這部《說文繫傳》。「然脫誤特甚」,這是流傳到後世它並不完整,「卷末有熙寧中蘇頌記云。舊闕二十五、三十共二卷」,就是它傳到後來已經不完整了,二十五卷跟三十這兩卷都是有缺失的,「俟」,「俟」就是等待,「俟別求補寫」,還是希望能夠把它所缺的部分補完整。「此本卷三十不闕」,他這個本子卷三十是沒有缺失的,「或續得之以補入」,它這個本子卷三十並沒有缺失,所以可以把它補進去,而卷二十五「則直錄其兄鉉所校之本」。因為《說文繫傳》是南唐時期徐鍇所作的,也就是小徐,他的哥哥是大徐,大徐就是徐鉉,所以卷二十五就把他的哥哥徐鉉所校訂的《說文解字》的本子補進去,「而去其新附之字」,把他新增加的字去掉。「殆後人求其原書不獲」,這是因為後人在看《說文繫傳》的時候,它已經是殘缺而不完整了,「因摭」,「摭」就是拾取的意思,那怎麼辦?「因摭鉉書以足之」,弟弟徐鍇所作的《說文繫傳》不完整的部分,就把他哥哥徐鉉所校訂的《說文解字》這個部分補進去,「因摭鉉書以足之」,就是這個意思。就譬如說,在《魏書》(《魏書》這是《二十四史》當中),它流傳到後世,「天文志」的部分就已經失傳了,於是就用張太素的書把它補進去。「其餘」,就是《說文繫傳》其他各個地方所缺失的內容,也都用他哥哥徐鉉所校訂的本子把它補進去。

  「考」,這是考訂。就是徐鉉,也就是大徐,大徐所校訂的《說文解字》是用孫愐的《唐韻》,也就是他在讀音這個方面,他的標準是用孫愐的《唐韻》。可是徐鍇,徐鍇是弟弟,徐鍇所著的《說文繫傳》是「別為反切」。「鍇書則朝散大夫行祕書省校書郎朱翱。別為反切。」就是說他在讀音的註解上,他和他哥哥所作的書(所校訂的《說文解字》)還是不同的,哥哥(就是徐鉉)是用孫愐的《唐韻》,而徐鍇所作的這個著作,則是另外用反切的方法去標註它的讀音。

  「鉉書」,鉉書就是哥哥徐鉉校訂的《說文解字》「稱某某切」。這是古人標註讀音就是用反切的方法來注音的,他不是像我們現在有注音符號、漢語拼音這種方式,而是用反切。哥哥徐鉉標讀音的時候是說「某某切」,而弟弟徐鍇「稱反」,什麼什麼反。現在書內的「音切」,就是這個讀音,註解的讀音,「與鉉書無異者」,跟徐鉉(哥哥徐鉉)所校訂的《說文解字》沒有差異的部分,「其訓釋」,它的解釋也是沒有差異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其移掇(「掇」就是搬)之迹。顯然可見」。它所缺的部分,就是從他哥哥徐鉉的書把它補進去,這個痕跡是非常清楚的。「至示部」,「示」,我們剛剛有介紹過,就是《說文》部首之一。「示部竄入鉉新附之祧、祆、祚」這三個字,這是徐鉉後來加進去的,「尤鑿鑿」,「鑿鑿」就是確實很有根據,「鑿鑿可證者」,可以證明很有根據。「錯編篇末。其文亦似未完。無可採補。則竟闕之矣。」

  這個書是在徐鉉的校訂本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的,所以徐鉉的書當中也常常引用他的說法,可是這之中也有一些差異。譬如說徐鉉的本子,「福」,「福」字的解釋,「福,祜也」,「祜」是什麼?祜就是福分的意思。徐鉉的本子是說「福,祜也」,福就是祜,祜就是福,是這個意思,而「此作備也」,這是哥哥和弟弟他們的本子有所差別。

  再來,哥哥「鉉本䒹」,這個字讀「淚」,「䒹」是什麼意思?「䒹」就是草很多的意思,叫做「䒹」。鉉本,這是大徐,哥哥徐鉉的本子「䒹耕多艸」,「䒹」是什麼意思?「耕多艸」,就是它草很多的意思;「此作耕名」,這是弟弟的本子。還有鉉本,就是哥哥這個本子,「䢌前頡也。此作前頓也」,這是兩個本子之間有差別。

  再來,徐鉉(就是哥哥)的校訂本是「鷚」,「鷚」字是一個鳥的名稱,「鷚」是什麼意思?鷚就是百靈鳥的意思。「鉉本鷚大鶵」,什麼叫「大鶵」?大鶵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很吉祥的鳥,大鶵就像鳳凰一樣,牠們在一起飛行的時候,是呈行列狀這樣的飛行。哥哥徐鉉這個本子,校訂的《說文解字》說「鷚,大鶵也」,這是他的解釋。「此從」,弟弟的本子,「此從爾雅」,他根據《爾雅》,「作天鸙」。「天鸙」也是鳥的名稱,什麼叫「天鸙」?「天鸙」就是雲雀的意思。

  「文鉉本」,這是徐鉉的本子,「禜字」,「禜」是什麼意思?「禜」這個字就是古時候當風雨不順的時候所舉行的祭祀,就叫做「禜」。風不調、雨不順,有天災人禍,因為風雨不順就會影響到老百姓農業的生產,會影響到社會的生活,這時候就要祈求上天可以使得風調雨順,於是就要舉行祭祀,這種祭祀就叫做「禜」。「文鉉本」徐鉉的本子,「禜」字下面是引用了《禮記》的經文。還有「禂」,「禂」這個字在古時候是一種祈禱的儀式,這種祈禱的儀式是祈禱希望馬不要生病,這樣在狩獵的時候就可以抓到更多的牲禽。所以禂就是一種儀式。禂這個字下面引用了,「引詩」,引了《詩經》的說法。而「此作」,徐鍇的本子是作「臣鍇按」。這裡有「臣鍇按」,「鍇」就是徐鍇,「按」是徐鍇在這裡註解說「禮記曰」,然後有「臣鍇按詩曰」,《詩經》當中怎麼說的。所以徐鍇所引的內容,徐鉉的本子裡面給它混淆到了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面是很多的。

  再來,下面又舉了例子,如上面一個學習的學的上面,下面一個「氐」,這個字(????)下面「云闕」,「此作家本無注」,這個本來就是沒有註解的。「臣鍇按疑」,「疑」就是懷疑,可能是許慎的兒子許沖所說的內容。徐鉉直接刪去了「家本無注」這四個字,改用了一個「闕」字。

  所以在這裡他有「憑臆」,「臆」就是臆測,猜測、揣度的意思,這其中有他自己主觀去刪改的內容。「非賴此書之存。何以證之哉」,變成說大徐本跟小徐本,哥哥和弟弟所作的這兩個本子是可以相互參證來比對的。相互參證比對當中就會發現,相互之間所存在的問題就可以在這種比對當中去把它查證出來。所以這裡說「非賴此書之存」,如果不是有《說文繫傳》徐鍇所作的這部註解,徐鉉本子當中所出現的這些問題又沒有線索可以查證得出來,是這個意思。

  這部書本來是出自蘇頌所傳,篆文是監察王聖美(王聖美是生活在北宋時期,這位學者是第一個提倡「右文說」的學者),還有翰林祇侯劉允恭(劉允恭是清朝人)所書。「卷末題子容」,「子容」就是蘇頌的字,「乾道癸巳。尤袤得於葉夢得家。寫以與」,就把它給了李燾,這在跋文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在這個書裡面「有稱臣次立案者」,這指的就是張次立。張次立官位做到殿中丞,他曾經參與寫「嘉祐二字石經」,「陶宗儀書史會要。載其始末」,在這裡有記載它前後的始末、經過。

  《說文繫傳》這部書是弟弟(小徐徐鍇)所作的,這部書是在哥哥徐鉉作的《說文解字》校訂本之前完成的,「而列其後者」,把它列在後面,是因為徐鉉(大徐),大徐校訂許慎《說文解字》的原本是以許慎為主,「而鉉附之」,而徐鉉附之,以他為輔。但是「此書」,「此書」所指的就是《說文繫傳》這部書,「鍇」,徐鍇所論的是「以鍇為主」,就是以徐鍇為主,「故不得而先慎也」,雖然它成書是成書在前,但是還是把它排在後面。就是因為哥哥所作的《說文解字》的校訂本是以許慎為主,所以還是把許慎排在前面,把徐鍇所作的本子排在後面。

  這一段就是關於《說文繫傳》。《說文繫傳》關於它內容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再舉那麼多例子來特別做說明了,因為前面,關於《說文》的部分,就有舉了很多《說文》跟《段注》的內容,《說文繫傳》只是用《四庫提要》的內容先來跟大家做一下介紹。

  下面要為大家介紹的文字學的另外一部重要的工具書就是《玉篇》,這也是陳新雄先生在「訓詁之基本要籍」當中,就有特別把《玉篇》這部書提出來。這部書同時也是收錄在了《四庫》當中。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四庫薈要》。《四庫薈要》在經部第七十九冊「小學類」,在這本書裡面就可以查到《玉篇》。那我們首先看一下這冊的目次。這冊的目次,從這裡就可以對比出,《四庫薈要》跟《四庫全書》收錄的範圍是有所不同的。同樣是小學類,在《四庫薈要》裡面,它這冊就是把《說文解字》跟《玉篇》,還有《漢隸字源》收在一起,這個和我們剛剛所看到《四庫全書》所收錄的「說文類」的文字學方面的著作是不同的。而《玉篇》這三十卷,就是收錄在這冊當中。

  《玉篇》三十卷是梁朝時期顧野王所撰寫的。在這冊《薈要》的頁次,它是在八O-四O三,「八O」就是這冊的《薈要》,它是第八O冊,從最初排到這裡,但是在經部當中它還是屬於七十九冊,就略有這個差別。那我們打開80-403,在這裡就可以看到《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玉篇》,是從《玉篇總目》開始。

  陳新雄先生在《訓詁學》當中,也特別把「玉篇」納入了「訓詁之基本要籍」,《玉篇》的介紹是在《訓詁學》的五百三十七頁。在這裡面,陳先生主要是從幾個角度來介紹《玉篇》這部文字學的著作,就是這部字書,一個是《玉篇》的作者,《玉篇》的作者就是顧野王,他是梁朝時代的人;第二個角度是從《玉篇》的內容,來跟大家介紹這部字書;第三點是從《玉篇》的體例,通過體例,我們還可以看到《玉篇》的原本跟今本的差異,這點伯元先生都為我們舉的例子,列舉得很清楚。我們看到《四庫薈要》本所收錄的版本還是屬於今本,而不是原本。今本,我們又對比跟陳新雄先生所看到的今本,還是有一點差異的。

  相關的內容,我們就留待下節課再來跟大家分享。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關於《玉篇》的介紹,留待下一節課再來繼續跟大家做分享跟說明。今天的課程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