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1/6/30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三十集。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共同學習了《檢查事物掌故事實的工具書》,有為大家介紹《藝文類聚》以及《北堂書鈔》。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初學記》。《初學記》有三十卷,這是唐朝的時代,由徐堅等人奉敕撰,那也是奉朝廷的敕令所來編撰的一本書。明安國校,這個校就是校訂。這部《初學記》全書總共是分了二十三部,它的子目就是在這二十三部之下,還有三百一十三個子目。

  這部《初學記》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有特別介紹它的體制。在前面的課程曾為大家介紹過《藝文類聚》的體制就是事居於前,文列於後這是《藝文類聚》。什麼是事?事所指的就是經史子,文所指的則是集部的資料。因此我們在檢索歐陽詢所編撰的《藝文類聚》,就會看到他的排列順序是有一定的次第的。而《初學記》這部書的體制是把敘事放在前面,其次就是事對,最後則是詩文。這裡面所摘抄的都是六經諸子這類的古書。在敘事方面《初學記》比其他的類書更有條理,而它所選用的詩文除了採錄隋代之前的古書之外,也有引用一些初唐的內容,就是初唐時期的詩文。

  《初學記》這部書雖然和《藝文類聚》相比沒有這樣廣博,但是它去、取謹嚴。這一點在後面我們介紹它的提要,就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介紹,四庫館臣對於這部書也是給予很高的評價,就是它在選材這個方面是很嚴謹的。這一部書伯元先生有把它的總目列出來,這是大家在使用類書的時候就一定要對於它的分類首先要有所掌握,才能夠很好的使用。

  這部書是從天部開始,接著是歲時部,然後是地部、州郡部、帝王部、中宮部、職官部、禮部、樂部、人部。從卷二十開始就是政理部、文部、武部、道釋部,這裡有提到佛家跟道家的一些內容。從卷二十四開始就是居處部、然後是器用部、服食部、寶器部,這個花草附在這個部分。接著還有果木部、獸部和鳥部,這些鳥獸之類是排在最後。

  關於《初學記》伯元先生有做了簡單的介紹,而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初學記》這部書是收錄在子部一百九十六類書類,它和《元和姓纂》是編輯在同一本書裡面。《元和姓纂》我們學了《百家姓》之後對於這部書就不會感到陌生,這是姓氏學方面在唐代很重要的一部資料,但是後來是失傳了。也正是因為《四庫全書》的編輯,使得我們能夠重新看到《元和姓纂》這部書,這也是四庫館臣在編輯《四庫》的時候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選定版本、校勘內文,同時對於許多失傳的內容也都進行了輯佚的工作。因此《四庫》跟《薈要》的編輯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如同前面的課程我們分享過的,我們可以體會到,這是對於清朝時期的這些學者綜合性素質的考量,他才有辦法編輯整理出《四庫全書》這樣的巨著。

  我們來看《初學記》在目次當中就有談到,是唐徐堅等撰,當然撰寫的還不只是徐堅一個人。而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對於這部《初學記》則是給予相當高度的評價,我們來看一下提要的文。

  《初學記》三十卷是唐朝時期徐堅等奉敕撰,在唐書的《藝文志》當中有記載,《元宗事類》是一百三十卷以及《初學記》三十卷。關於《初學記》我們要瞭解到這部書最初在編訂的時候,是唐朝時代的君王在教育他的皇子,這個時候所使用的一本書。就是唐玄宗的這些皇子那個時候要學習寫文章,寫文章的時候在檢查這些事類典故,就是用的這一部《初學記》。註曰:張說類集要事以教諸王。所以教導的都是皇子,這是皇帝的兒子諸王。

  下面所講到的就是有參與的學者,徐堅、韋述、餘施、敬本、張烜、還有李銳、孫季良,就是由這些學者他們分別來撰寫。從這個記載看出似乎這兩部書都是張說來負責編輯的,而徐堅則是分修,就是他在張說之下來從事不同部分的編輯工作。晁公武在《讀書志》當中記載《初學記》三十卷,是唐朝時代的徐堅等學者所編撰。最初張說他作《類集事要》來教導皇帝的兒子,就是這些皇子們,這個諸王就是指的皇子們。到了開元年間朝廷君王就下詔,讓徐堅跟韋述等分門撰次。從這個記載當中又似乎是《事類》這個書是張說所編撰的,但是徐堅又奉朝廷的詔令,去選擇其中最為精粹的內容而編成的這部《初學記》。因此《初學記》在選材上是有經過精心的挑選,這也就是這部書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四庫館臣又考證《南部新書》當中的記載,這裡是記載唐朝的開元年間,就是在開元十三年這個時候,由集賢學士徐堅等人,他們編撰經史文章之要,這個要就是這其中很精要的內容,所以大家會看到《初學記》所選擇內容是很精要的,因為這是皇帝用來教導他的皇子所用的。這等於說這部教材編的特別好,有經過精心的挑選,把最精要的內容選擇在其中。以類相從,這個在《初學記》當中大家會看到,剛剛介紹從卷一到卷三十,這裡面它有分成二十三部,其中它的子目是三百一十三個子目,因此它的分類上面也是分的很有條理。上制曰初學記,這部書就起名叫做《初學記》。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晁氏所指的就是晁公武,晁公武他的說法是比較符合歷史的事實的。而《唐志》就是唐書當中所記載的,唐書的《藝文志》裡面的注解所敘述的並不是太清楚。是偶合兩書爲一耳,等於是兩部書有所混淆才會出現它的記錄上面有一點錯誤,是偶合兩書爲一耳。

  這一部《初學記》它的分類,雖然是三十卷,實際上它的分佈只有二十三部。它子目是三百一十三個子目,就是在這二十三部的下面有分細目,有三百一十三個子目。這就是它目錄的一個結構,大致上《初學記》的編輯跟類書是相同的,關於唐朝時期所編輯的類書,在前面有介紹了《藝文類聚》跟《北堂書鈔》,這類都是屬於類書,它就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百科全書的性質。

  這裡提到《初學記》的地部,它在五嶽之外,這個五嶽我們前面有介紹過就是五嶽跟四瀆,這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幾座名山以及河流,就是五嶽跟四瀆。這個名稱其實是有一個固定的定義的,但是《初學記》在五嶽之外又記載了終南山,在四瀆之外又記載了洛水跟渭水,這個渭水就是渭河。還有涇水,涇水則是渭河的支流,也叫做涇河。它是地處於陝西的中部,也就四瀆之外又多加了渭水跟涇水。其實這兩條河實際上不屬於四瀆的範圍,此外像驪山、湯泉、昆明池別出二條,這個是什麼緣故?則唐代兩都之故,這種兩都的情況在歷史上也是時有所聞。

  唐代為什麼會有兩都?這是因為在唐高祖李淵也就是李世民的父親,他建立了大唐建立唐朝的時候,都城是定在長安。可是到了唐高宗的時期又營建了東都洛陽。因此唐朝這個唐代兩都所指的就是都城長安以及東都洛陽,這是唐代有兩都的緣故。

  下面所提到的就是《初學記》這部書它的體制、體例,剛剛也有介紹過就是從敘事開始,等一下會給大家舉例子來說明。就是每一類的下面比如天部或者是地部、帝王部等等,它下面所列舉的會從敘事開始。就是首先會有一段文來介紹它的概念,接著就是事對,事對是排在後面第二,最末則是詩文。

  詩文,因為徐堅是在唐朝時代,因此他所採用的典籍是隋代之前的古書,也有初唐的一些內容。那無論是敘事、事對還是詩文這些內容,他所摘抄的都是六經諸子的這些古書。而它這裡編的非常精要,從編輯的角度上來看比如敘事,敘事雖然它所採用的是各種經典諸子等等的典籍,六經諸子這些典籍,是從不同的書裡面摘取出來的。可是它編輯的很巧妙,就是前後的次第讓人們看起來敘事的內容就像是一個整體,彼此之間有所連貫的整體。這一點就是其他的類書很難跟徐堅的《初學記》相比,一般編類書的時候它的資料是一段一段的,這個前面我們學過幾部類書就可以看出來,它每一段的資料都是獨立存在的。可是《初學記》畢竟在唐朝的時代是奉君王的詔令來編寫,而且是皇帝用來讓他的兒子學習的時候使用的。所以我們就看到唐代的學子在編這部書的時候,他的用心在編輯上是下了很多功夫。

  你看這個敘事的文,雖然它的出處是出自於六經諸子的一些古書,是不同的書上所摘取出來的。可是把它編排在一起的時候又形成了一個整體,這一點我們等一下舉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得到,這一點就是和其他的類書相比,《初學記》就有它的一個突出的優點。另外詩文的部分除了隋代之前的古書,它也有收集初唐的一些文章詩文。

  於諸臣附前代後,但是對於太宗禦制,這個太宗就是唐朝的君王唐太宗,君王所禦制的這些詩文的內容,則升冠前代之首。就是把他的位置排到了前面,就是表示對於君王的尊重,這在編書的時候就可以體現出來。這一點它和《玉臺新詠》這本書相比就有它的特別之處,在體例上有它特別的地方。因為像《玉臺新詠》把梁武帝的詩是放在大臣的詩的中間,並沒有特別把君王的詩文提出來。

  可是在唐朝的這個時代,這是一個太平盛世,君臣之間也是特別重視這種倫理道德的關係,特別是君臣的這種倫理,在編輯的過程中就體現得特別明顯。其實這一點我們在看《四庫全書》的編輯,也是能夠體現出這種尊君的思想。凡是當朝的君王他所編輯的、禦制的這些文章,或者是他的這個作品,大臣往往在編輯的時候就體現出了對於君王的一種尊重與讚歎,這也是五倫關係當中君臣關係倫理的一種體現。所以在編輯《初學記》的時候這一點就在詩文的排序上面就體現出了一種尊君,對於君王的尊重這樣的思想。

  下面這一句就是對於《初學記》的一個算是蠻高度的評價,其所採摭,這個採摭就是拾取。就是《初學記》所選取的內容皆隋以前古書,大多數都是隋代之前,六經諸子的這些古書。可是它編輯整理的時候有下的一番功夫,去取謹嚴。也就是那一些內容該選取,那一些內容該刪掉是下了很大功夫,用很嚴謹的治學的態度來做編輯的。所以它所留在《初學記》中的內容多可應用,它的使用價值就很高。所以《初學記》在唐代人所編輯的類書當中,雖然在廣博這個方面比不上《藝文類聚》,《藝文類聚》搜羅的內容比較完整、比較多,可是《初學記》精則勝之。它編的很精要,就是留在這裡的沒有什麼廢話,全都是很有用的內容,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精則勝之。

  《初學記》編輯出來之後,跟《北堂書鈔》和《白氏六帖》相比,《北堂書鈔》跟《白氏六帖》又遠遠比不上《初學記》的價值。這一段就是清代學者對於唐朝人所編的《初學記》,做了這樣的一段高度的評價,可見它的使用價值是很高的。

  《春明退朝錄》和《溫公詩話》當中都有記載說,中山劉子儀非常喜愛《初學記》這部書,他曾經說過非止初學,他起名叫《初學記》其實很謙虛,就如同我們現在看《聖學根之根》的《小兒語》,大家要是看了《小兒語》的內容會覺得這那里只是給小朋友說的,就是大人很多地方也都沒有做到,也都應該要學習。

  《初學記》也是這樣的一個概念,它雖然起名叫《初學記》,實際上它的內容是編的這樣的精要。不只是初學,不只是像唐玄宗的這些皇子他們需要來學習,可為終身記。就是你一輩子把它放在身邊,這部書都是學不完的,都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幫助。

  李匡文《資暇集》當中則是說:《初學記》月門。

  在《初學記》當中,這個月門以吳牛對魏鵲者。他所引用的是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這首詩大家很熟悉其中有一句名句就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他引這句詩就是曹公歌行,也就是曹操的《短歌行》為據,斯其疎闊,這個是不切實際的。

  他這裡又說漢武帝還有一首詞叫《秋風詞》,這裡面說:「草木黃落兮鴈南歸」。既然月門就有說的魏鵲,魏鵲指的就是曹魏曹操。《短歌行》中所說的烏鵲就是魏鵲,則風事亦可用漢鴈矣。為什麼?因為漢武帝曾經寫過「草木黃落兮鴈南歸」,那你不就是可以說是漢雁嗎?如果是採掇,這個掇就是摘取,摘取這個文字。何所不可?這個地方徐堅他作為一位大學者,編書的時候也難免有不恰當之處。東海徐公,東海徐公指的就是徐堅,碩儒也。這個碩儒指的是徐堅他是唐朝時期的一位大儒,是一位大學者很有學問。何乖之甚云云,這個乖是乖違不和的意思。他在這裡有挑出《初學記》當中的一個不太恰當的地方,四庫館臣覺得《資暇集》裡面的這個說法還是很有見地的,確實是挑出了它的問題。

  李商隱的詩《因鮑照代白頭吟》,他就有一句詩叫做「清如玉壺冰」。就以鮑壺對王佩,他所沿襲的也是徐堅的這個過失。就是《初學記》當中也有一些小小的錯誤,但是誠如四庫館臣在前面所評價的,這部書它編的確實是在選材上特別嚴謹,編的很精要,所以在唐人的類書當中它在精要這個方面比《藝文類聚》的價值更高。而且它的價值更是超過了《北堂書鈔》和《白氏六帖》。這個是四庫館臣對於《初學記》,就是有這樣高度的評價,雖然裡面有一些瑕疵,但是最後一句做了一個總結,然不以一眚掩其全書也。即使它是有小小的過失,也不能夠掩蓋《初學記》這部書全書的價值,它的價值還是很高的。

  下面我們就從《初學記》當中舉了一個例子,讓大家可以瞭解到這部書它編排的方式。比如我們在學習《禮記》這些內容的時候,就是很需要瞭解到古代的禮。包括在學《三字經》我們也曾經為大家介紹過,在古時候會記載《周禮》當中都有為我們講述像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這些禮,關於這些禮如果我們希望對於古禮有進一步的認識,這時候就可以從《初學記》當中來找。因為它在卷十三至卷十四就是禮部,之後卷十五到卷十六是樂部。這是剛剛有跟大家介紹了《初學記》所分的二十三個部當中都包括了哪些內容,那當然在每一部的下面又分了很多子目。

  這些子目比如我們看《四庫全書》的目錄,它是從八百九十至四開始,這個我們沒有放在投影片上,因為它的目錄的內容是比較多,我們沒辦法一頁一頁的全部都呈現出來。但大家如果拿到這個書,會看到它的目錄當中就會很明顯的看到它的內容,在二十三部之後所分的三百一十三個子目,也都在目錄當中一條一條的列在每一部的後面。所以和其他的類書一樣,我們凡是想要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就是根據這部書的分佈的情況,把我們所需要找的內容就在這一部下面去做尋找。例如之前給大家介紹過七月十五,同樣是在歲時部。歲時部下面如果大家想要瞭解元旦、人日、正月十五、寒食、七月十五、重陽、冬至這些都是跟歲時有關的,就可以在歲時部當中來尋找。所以這個查詢的道理跟其他的類書是一樣的,只是說我們要搞清楚每一部類書的不同的分類,以及分類下面的子目都有記載哪些內容,這樣查找起來就會非常的方便。

  我們談到禮,大家如果想要瞭解一下跟禮有關的內容,比如需要講《三字經》中的經文,來介紹《周禮》當中所講的這個吉禮、凶禮、賓禮、君禮、嘉禮等等,這時候就可以從禮部的內容來查找。剛剛有介紹過禮部是從卷十三到卷十四,這兩卷所講的都是禮。我們打開《初學記》卷十三,在目錄當中大家會看到卷十三是從禮部上開始的。這個卷十三的位置是在八百九十至二百一十四,卷十三跟卷十四就是從這個部分開始。大家會看到投影片上所列舉出來的內容,在禮部上之後這一段長長的文,一直從二百一十四頁延續到二百一十五頁的上面,這段文就是《初學記》的敘事的部分。

  敘事之後才是事對以及詩文。我們先來看一下在這段文當中,對於禮部的一個總體的介紹。我們來看前面的敘事,敘事是從《周禮》的經文開始來介紹,就是《周禮》當中的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接著又分別來介紹吉禮當中又有多少種,凶禮又分了多少種,還有賓禮、軍禮、嘉禮又各自分了多少種。之後又引用了《曲禮》的經文,這段文雖然很簡短,可是已經讓大家對於《周禮》當中記載的吉、凶、賓、軍、嘉五種禮有一個概略的認識。

  周禮大宗伯之職,這裡有記載什麼是吉禮,吉禮是事邦國之鬼神,這個事就是祀之、祭之、享之。也就是要祭祀邦國的鬼神,吉禮就是跟祭禮有關的,這是第一種禮。第二種禮是凶禮,凶禮是哀邦國之憂,這個哀就是救患分災的意思,這是第二。第三是賓禮,是以賓禮親邦國,就是使邦國親附的意思是賓禮。比如各個諸侯國之間,作為周天子他和這些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是要靠賓禮來維持的。第四就是軍禮,以軍禮同邦國。最後就是嘉禮,是以嘉禮親萬民,這個嘉就是善的意思,所以因人心所善而為制,這是嘉禮。

  下面就會看到吉禮有分為十二種,第一就是禋,禋這個字是潔身齋戒來祭祀的意思,這是禋。所以第一就是禋祀,潔身齋戒祭祀的意思。第二是實柴。第三是槱燎。這個槱是古時候的一個祭祀儀式,槱這個字本身的意思就是把一些乾柴聚齊在一起來焚燒。所以吉禮的第三種叫做槱燎。第四種叫做血祭,第五是貍沈。第六是疈辜。這個字念疈,它是副的異體字。第七則是肆獻。第八是饋食。第九是祠。第十則是禴。這個禴也是古時候宗廟祭祀的一個名稱,在周朝時期禴就是指夏祭,夏天的時候夏祭,這是宗廟祭祀之名。第十一是嘗,嘗在古時候是指秋祭。這個秋就是秋天,秋祭。第十二叫做烝,烝在古時候是指冬天的祭祀,也就是冬祭。我們常常在祭典當中聽到這個烝嘗這個詞,烝跟嘗分別就是指的冬祭跟秋祭,這個祭就是祭祀,在不同的季節所進行的祭祀的活動。這是吉禮,吉禮就是分為這十二種。

  還有凶禮,凶禮有分為五種,第一種是喪禮哀死亡,就是有人過世了要有這個喪禮。第二是荒禮,荒禮哀凶劄。第三是弔禮,弔禮哀禍災,比如有一些水災、火災等等的災難。第四叫做禬禮,禬禮哀圍敗。我們這裡電子版是用括弧把它分開,可是在原書當中,這個括弧裡面的都是指的原書裡的小字的部分,這個小字的部分是注解。四曰禬禮哀圍敗,這是同盟者合會財貨,以更其所喪,這是第四。第五是恤禮,恤禮哀宼亂,這個恤就是恤憂的意思,鄰國相憂。《周禮》當中第二種禮就是凶禮,凶禮分為以上的這五種。

  接著第三就是賓禮,賓禮有分為八種。第一就是朝、二是宗、三是覲。這個覲就是指諸侯秋朝,這樣的禮叫做覲,它是屬於賓禮的一種。四曰遇、五曰會、六曰同。第七曰問、第八曰視,時聘曰:問殷覜曰視。這是什麼意思?覜這個字大家可能不太常見,它所指的是古代的諸侯每三年會舉行聘問相見的禮節,這個叫做覜。總之這也都是屬於賓禮的範圍。

  下一條就是《周禮》當中所說的軍禮,軍禮又分為五種。第一是大師之禮用眾也。第二種是犬均之禮恤眾也,小注當中說均其地征所以恤民。第三就是大田之理簡眾也,這個注解當中說是古者因田習兵閲其車徒之數。第四是大役之禮任重也,這是築宮室所以事民力強弱,這是小注的部分。最後第五就是大封之禮合眾也,小注當中說正封疆溝塗所以合聚其民。以上的這五種就是屬於軍禮,軍禮有分為五種。

  我們最後再來看一下嘉禮,嘉禮在《周禮》當中所說的吉、凶、賓、軍、嘉它是最後一種禮,嘉禮是用來親萬民的。它分為六種,第一是飲食。第二是昏冠。第三是賔射。第四是饗燕。第五是脤膰。脤膰這兩個字大家也不太常見,脤所指的就是古時候的君王他祭祀的時候用的生肉,而膰所指的就是在宗廟祭祀當中所用的熟肉。所以脤跟膰都是祭祀用的肉,只是一種是生肉,一種是熟肉。在《玉篇》的肉部當中有記載:「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皆社稷宗廟之肉也」。其實古時候帝王祭司用的這個祭品都是有它的表法的意義,它代表的意義。這種禮是親兄弟之國,像古時候許多的諸侯國,大家會看到這些諸侯國如果追溯他的源頭,他們之間也都有這種兄弟的情誼。那有可能是一位君王他把他的不同的兒子分在不同的諸侯國當中,實際上這些諸侯的子孫代代繁衍,可是追溯到最初的歷史會發現原來都是兄弟之邦。這是第五。第六是賀慶。

  《管子》曰:「禮者因人情、縁義理為之節文者也」。這是《管子》所說的話。前面所介紹的嘉禮一共有六種,就是一直到賀慶結束。這一段文它雖然非常簡短,但是就把《周禮》當中的吉、凶、賓、軍、嘉禮這五種禮都有哪一些種類,也都給大家講的很清楚。所以當我們對於古代的這個禮如果有不太明瞭的地方,就是查《初學記》,它就像一個小小的百科全書一樣,把古人對於這個禮的解釋給我們講述的很清楚。從《管子》曰開始這裡所引用的就是許多典籍當中所記載的,第一句是管子所說的。

  後面還有《曲禮》所講的一段話。這段話是出自於《禮記》:「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你看禮的作用就有這麼多種,而它後面這段文大家也應該是蠻熟悉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敎訓政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這就說到了五倫的關係,後面這是談到師生就是:「宦學事師非禮不親」。所以無論是君臣上下還是父子兄弟乃至於師生之間的關係,這個禮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會這樣重視禮,他對於倫理道德的建立,以及社會的秩序的穩定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個朝代建立一定是先制禮作樂,古人在治國平天下的時候,這個禮是起的相當重要的作用。

  乃至於祭祀方面,你看「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都是禮在這其中起的重要的作用,那最後這一條所講的就是祭祀的這個禮。如果沒有真誠心,沒有很好的這種禮節,那你祭祀鬼神的時候也沒有辦法感應道交的,這是《曲禮》的一段經文。

  《禮記》當中說:「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櫱也」。《禮記》又說:「如竹箭之有筠也」。這個筠是什麼意思?這個筠所指的就是竹子的青皮,你看竹子它表面上有一層青皮這個就叫做筠。所以說「如竹箭之有筠也」,這是一種比喻用筠,也就是竹子表面上的這一層皮來比喻禮的重要性。「如松栢之有心也」,這是《禮記》跟《曲禮》當中的記載。

  那接著這一段就是《漢書》。「叔孫通為高祖制漢儀十二篇」。你看漢高祖劉邦一開始他也沒有認識到這個禮有多麼重要,所以最初建國的時候朝廷上下是一片混亂,君臣之間都沒有禮節。後來是大臣給漢高祖劉邦提出了這個建議,一定要有一個君臣上下之禮。所以才使得朝廷就出現了一派莊嚴肅穆井然有序的景象,這是《漢書》當中的記載。

  後面就是《後漢書》的記載,「是章和元年皇帝有下詔讓曹襃在南宮東觀考證舊禮。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婚冠吉凶,終始制度,為一百五十篇」。那我們看到漢朝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在一個朝代建立的時候制禮作樂都是起的重要的作用。這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是如此的。

  師父上人在這幅墨寶當中也特別強調,就是中國人的十二德目,也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人萬千年祖德承傳的大根大本,當知、當學。這裡的每一個字分量都很重,而這個禮字它就是包含在十二德目之中。

  這一段文就是關於《初學記》,我們給大家引用的就是敘事的部分,我們看了這段文就會覺得它確實是編輯的很精要,每選擇的這一段文都是很有用意的。而且大家前後連貫的這樣讀起來,有些內容雖然不是出自同一部書,可是會覺得它的這個敘事前後是很有連貫性的,就仿佛是一個很好的整體。

  我們如果再看這個書引的部分,從八九零至二一四就是二百一十四頁一直到二百一十五頁。就是從這一段敘事結束之後,後面就開始是事對。事對這裡會看到有選用的這個詞,也是從兩個字開始一直到三個字。這些詞都是跟禮有關的,你看開始有承天?地,在小注當中引用的就是《禮記》的記載,這些都是跟禮有關。還有像諧民安上等等,事師敬長,怎麼樣尊重老師、尊敬長輩,這都是跟禮儀有關。後面到二百一十六頁的時候就有三個字的,像定君臣、篤父子這都是禮當中君臣父子這樣的五倫關係,這些詞都是跟禮有關的。最後才是詩文的內容。

  關於《初學記》在這裡就舉了一個例子跟大家來分享,那我想這《初學記》其實它的書並不是很厚,像國內中華書局就有出單行本是上下冊的。如果加上索引也就是三本書合在一起,這個書是很有價值,大家如果是把這個書放在身邊常常來翻閱來學習,從這當中就能夠學習到中國古代的許許多多的這些文化的常識。而且它又是那麼薄不像有的類書是分量很大,你要全部讀起來是很困難的。可是徐堅所編的這個《初學記》因為它很精要,幾乎可以每個人人手一冊放在身邊來學習。所以這部書是我們漢學工具書的課程也是特別為大家推薦,就很適合人手一本的這個書。

  接下來就開始跟大家介紹《太平禦覽》,《太平禦覽》這是宋朝時期所編的類書,這個分量就很大了。剛剛介紹的《初學記》只有三十卷,就是現在中華書局印起來也就是上下兩冊,而且並不厚。而《太平禦覽》同樣是類書它就有一千卷,這個分量是很大,如果再加上《太平廣記》就更多了。《太平禦覽》是宋朝時代李昉等奉敕撰,這也是朝廷下令編輯的一部類書。是宋代的一部大部頭的類書,最初這部書並不叫《太平禦覽》而是叫《太平類編》。在《春明退朝錄》當中記載,這部書編輯完成之後太宗,這個太宗不是唐太宗是宋太宗,因為這是宋朝時期所編輯的。他日覽三卷,他一天讀三卷,那這一千卷也是要很長時間才能讀完。可是因為這是皇帝朝廷下令編輯的,所以君王也是通過編輯這個類書來瞭解古代的文化典章制度等等。所以就賜名為《太平禦覽》,因此後人就不叫它《太平類編》了,都是叫它《太平禦覽》。這是因為宋太宗他每天都讀三卷,禦覽就是皇帝親自禦覽的一部書。

  而這裡面的經史類書它所引用的有一千六百九十多種,你看這一千卷它包括的內容是很廣博的。雖然有一些是引用唐代之前的類書,但是《太平禦覽》所引用的一些書十之七八到今天就已經失傳了。所以《太平禦覽》這部書就有它特定的歷史價值,除了作為類書像百科全書一樣去查找資料之外,這本書還有考偽訂正跟輯佚古籍的作用。就是某一部古籍失傳了,那可以從現存的類書當中再把這些古籍的內容把它挑出來,所以它是有它特別的歷史價值的。

  《太平禦覽》這部書按照事物的義類分成了五十五部,它的分佈就是剛剛介紹的《初學記》它的分部只有二十三部,因為這部《初學記》是比較簡短又精練的。可是《太平禦覽》就是很龐大的一部書,它的分類義類也分的比較多,有五十五部,而這五十五部的下面又分成若干類,類的下面又分了子目。所以總共統計起來它所分的類就有四千五百五十八類。那真的就是百科全書,這麼龐大的內容。在每個子目下面,它所引用的經史百家的這些資料,是按照時代的順序來排列。

  就是從古時候一直到唐代,略成起迄。它所徵引的這些資料它一定會注明出處的,就是會把它的書名先列出來,然後再錄它的原文。所以它收錄的內容都是這個書的原本的樣貌,而並沒有把宋代學者他自己的意見摻和進去。所以《太平禦覽》這部書的價值就很高,它所徵引的典籍是相當豐富的,而且這些典籍有很多到後世已經失傳,我們能夠看到它的樣貌也是靠《太平禦覽》這樣的類書才能看到。

  它所徵引的版本也都是比較古老的這些版本,因為在宋朝時期這是朝廷下詔來編寫的,自然就是集國家的力量來編這個類書,它所收集的典籍當然不是說民間的力量所能達到的。它一定是資料相當豐富,而且版本也是很古老的版本。這點《太平禦覽》它本身價值也是體現在這裡,這是跟其他的類書相比很多都不能夠達到,所徵引典籍能夠這麼豐富,所用的版本又是這麼古老。因此在學界對於《太平禦覽》這部書是相當的珍視。這是伯元先生所說的,為儒林所珍視也。把《太平禦覽》看作像珍寶一樣,這是它的歷史價值相當之大。

  這五十五部伯元先生有把它列出來,就是從卷一到卷十五是天部、卷十六到卷三十五是時序部這樣依次往下排。又有地部、皇王部、偏霸部,這很多部都是我們在其他類書當中不常見的。因此我們要使用《太平禦覽》這部書也是首先要把它的分類分佈要搞清楚。它所分的這些部我們在後面的ppt上面的圖,有給大家列出來。這是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子部一百九十九類書類,就是《太平禦覽》在《四庫全書》當中就是從子部一九九開始的,當然它分量很多後面又有分很多冊。但是在這一冊的八百九十三至五,就是第五頁跟第六頁,這裡就把它所分的五十五部就列出來,所以大家可以重點看一下它的分部。

  這個分部對於我們使用《太平禦覽》是很重要,大家看從八九三至五開始有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親部、州郡部、居處部、封建部、職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親部等等。從這裡一直到第六頁最後結束的就是木部、竹部、果部、菜部、香部、藥部、百卉部。這其中含括的內容是很廣博的,所以大家首先要把《太平禦覽》總目,所分的這五十五部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因為伯元先生他是列在教材當中,但是我們把《四庫全書》當中的書引放在投影片上面,所以我們也可以直接看這個書引上面,這就是它的具體的分佈。

  伯元先生又有給我們介紹,《太平禦覽》這部書卷帙繁重,引書又比較雜,也就是它的分量很大而且它引用的書種類很多。因此在使用的時候如果我們用索引跟引得來查找就能夠有很大的便利,當然如果我們手上沒辦法找到索引跟引得,就是直接在《四庫全書》當中根據它的分佈來查找也是很方便的。但是有索引跟引得實際上在使用的時候,商務曾經印過《太平禦覽》的索引,還有燕京大學的引得編撰處就編了一部《太平禦覽》引得。伯元先生也有談到如果沒有索引跟引得,其實我們直接來檢索《太平禦覽》的有關事務雖然是需要費一點時間,但是也是能夠找得到的。

  他在這裡所舉的例子比如寫詩的時候想要寫一首跟蘭花有關的詩,這時候就可以查找《太平禦覽》九百八十三卷香部三,這個香部大家要是看《四庫全書》子部一九九當中我們列給大家的這個目錄,就會看到香部是在倒數第三部,最後這三部就是香部、藥部跟百卉部。所以要找跟蘭花有關的就是在香部,如果是要找跟這個藥材有關的就是在藥部。在《太平禦覽》的九百八十三卷香部三,這個目錄當中就有蘭香就是跟蘭花有關。那會看到比如《易經》當中所說:「同心之言,其嗅如蘭」。還有《說文解字》所記載的:「蘭、香草也」。《大戴禮記·夏小正》所記載的:「五月蓄蘭為沐浴」。此外還有《左傳》當中記載的故事。以及孔子《家語》孔子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為之者人也,死生者命也」等等。

  還有《琴操》所說的:「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這個故事就是當我們在聽古琴曲,有一首古琴曲叫做《幽蘭》,《琴操》所記載的就是孔子作這首《幽蘭》的時候,它的歷史背景。這是孔子聘魯。就是許多的諸侯他雖然知道孔子很有才能,但是都不敢任用他。所以孔老夫子他從魏國回到魯國經過億穀當中,於是在這個山谷裡面就看到蘭花獨自在那裡開放。於是孔子看了之後非常感歎的說:「夫蘭當為王者香。」這個王者就是君王的意思,就是這些諸侯國的國君。「今乃獨茂」,可是這個蘭花它卻生長在幽谷當中,「與眾草為伍」,本來像蘭花這麼高貴有氣質的花應該是陪伴在君王的左右的,可是現在卻跟這些雜草叢生的植物生活在一起。於是孔老夫子就停下了他的腳步,就是把車子停下來之後,援琴鼓之,於是孔子就彈了一首古琴曲。這首《幽蘭》是孔老夫子自傷不逢時,就是生不逢時。雖然孔子他很有政治的抱負和才幹,但是在春秋時代這種亂世當中卻不能夠發揮他的理想與抱負。讬詞於香蘭雲,於是就借著山谷當中的幽蘭,孔老夫子用這首古琴曲來感歎他生不逢時,而與種草為伍的這種悲傷的局面。

  《太平禦覽》伯元先生為我們介紹的例子,就是舉了這個例子。有關經史子集這四部的文選,在《太平禦覽》當中都收錄了很多,有各種各樣的材料是非常有使用價值的一部類書。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是在子部一九九當中收錄《太平禦覽》,就是《太平禦覽》的第一冊是從這裡開始,後面有很多冊全部都是《太平禦覽》的內容。在目次當中就有寫到是宋李昉等奉敕撰,這是宋朝時代朝廷下令來編寫的一部類書。

  下面來看一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於這部類書的介紹。《太平禦覽》一千卷侍講張燾家藏本,就是說收在《四庫》當中的這個版本,是經筵侍講也是這位學者張燾他家裡所收藏的版本,是宋朝李昉等奉敕撰。

  在宋朝太平興國二年,朝廷下詔要編寫《太平禦覽》這部書。這部類書總共是編了八年才完成,剛剛有介紹過它最初並不叫《太平禦覽》是叫《太平編類》,後來改為《太平禦覽》就是《春明退朝錄》當中就有記載,就是說這部書完成之後宋太宗也就是趙匡胤,他日覽三卷,他每天都讀三卷這樣讀了一年才把它讀完,所以就賜了《太平禦覽》之名。它分成五十五門,剛剛有介紹過它的五十五門的分類,在《四庫全書》這個目錄當中大家都會看到。所以要把這個分類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就很容易來查找。徵引至為浩博,它所引用的典籍範圍是很廣泛很廣博的。所以洪邁在《容齋隨筆》當中就曾經說過,在太平新國年間編次禦覽,就是《太平禦覽》所引用的書有多少種?引用了一千六百九十種,它的綱目就是記載在卷首。

  四庫館臣的案語說,此則今本,這是現在這個本子。前列舊目,這是宋時官本之舊,就是宋朝時代的這個官本就是這樣作的。而雜書古詩賦,又不能具錄,不能夠一一的記載。按照清代學者的考證《太平禦覽》所引用的書有十之七八都是失傳的,胡應麟以籍會通認為《太平禦覽》所引用的大多數是採自類書。並不是說這個書在宋朝的時期依然是存在的,就是有些書實際上也是不存在,所以胡應麟他的說法是駁斥了洪邁《容齋隨筆》當中的錯誤。所以四庫館臣說胡應麟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可是陳振孫他在《書錄解題》當中曾經說:「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

  有人說國初指的是清朝時代,有許多古書沒有亡佚沒有失傳,這是什麼原因?是以禦覽,就是因為《太平禦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就是《太平禦覽》所引用的這些書的緣故。但其實並不是如此的,特因諸家類書之舊耳,實際上它所引用的是各家類書所引用的書。以三朝國史考之,館閣和禁中書一共是三萬六千多卷,可是宮廷當中所收集的這三萬六千多卷的書在《太平禦覽》當中大多數都是沒有收錄的,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它確實很多內容是採自於各家的類書。是邁所云云,這就是陳振孫在《書錄解題》當中就已經先駁斥了他的說法。胡應麟是後來他談到特勦襲其說耳,這個字是勦念抄,是抄襲的意思,就是抄錄別人的說法。

  因此這個說法並不是胡應麟最初所提出的,在他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來。胡應麟又說,禦覽向行鈔本,十年來始有刻。這一點就是談到《太平禦覽》版本的問題,它成書十年之後才進行了刊刻,刊刻的這個本子又有許多訛誤。非老師宿儒,卽一篇半簡,莫能句讀。因為這個書它刊刻的時候有一些錯誤,老師宿儒指就是老成而博學之士。就是這個必須要特別博學多文的學者,他才能夠讀的了,否則卽一篇半簡,莫能句讀。我們知道古時候不像我們現在是使用的標點符號,古人在讀書的時候用的是句讀,這個句讀是什麼?就是一個文章要停頓的地方把它標出來。比如文章到這裡它的意思就已經完足,它的意思已經講圓滿了,這時候就點一個句。如果它的意思還沒有全部結束,可以稍稍停頓的就叫做讀。句和讀就是在書面上是用圈跟點來做標記的,這個叫句讀。所以古人的標點不像我們現代人的標點這麼複雜,它就是用句、讀這種方式來做標記。

  至姓名顚舛,這個顚就是顛倒,舛是錯誤的意思。世代魯魚,這個魯魚就是我們常常聽到魯魚亥豕,這是指的古書在校勘的時候所發現的這些錯誤,因為傳抄過程就是很多字傳抄到後來就會產生錯誤。初學之士讀之,就是這些讀書人如果他不是像前面所說的這個老師宿儒,就是老成博學之士。而他只是一個初學之人,他讀了之後或取爲時文,這個時文在古時候也指的是八古文,八古文有一個別名就叫做時文。於是在作文章的時候,就直接拿來使用。誤人不尠,這個尠就是少的意思,誤人不少。這個案字後面就是清代學者在這裡所作的注解,其實我們看《四庫全書總目題要》會感覺到,在《四庫提要》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字、聲韻、訓詁、版本、校勘等等,文獻學或者說漢學的這種非常專業的一些常識,在《四庫提要》當中都有所體現。有的內容四庫館臣是會進行考證,有的部分則會談到版本的問題。

  比如這一篇《四庫提要》後面有些內容就是跟版本是有關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清朝的學者要把這個書收到四庫的時候,他其實是要做很多的工作,包括版本的選定,內文的校勘,還有一些古時候有爭議的問題,他要進行辯證、進行考證等等,一些錯誤的說法要進行駁斥。這個當中選編的工作是要下很大的功夫,也是對於清代學者綜合素質的一種校量。所以我們現在讀《四庫提要》的時候,大家從裡面可以學到許多的漢學方面的知識,這對於我們學習漢學也是特別增長見識的。

  案這後面,就開始談到跟版本有關的問題,他說此本前面有萬曆元年。這個萬曆就是明朝的萬曆皇帝的年號,是明朝萬曆元年黃正色的序文。它有談到說太平興國,到了明朝的時代也經過了六百年的時間,所以宋朝時期關於《太平禦覽》的刻本,就是古時候都是雕板印刷,到後來才有活字印刷,最早的印刷形式都是用雕板的形式,所以他就談的刻本。宋朝時期雕板印刷的這個本子,到了明代經過六百年的歲月慢慢的也都消失了。俱已湮滅,這個湮滅指的就是埋沒,就是這個版本後來就逐漸失傳,畢竟像《太平禦覽》這是非常大部頭的一部書。近世雲閒朱氏僅存者,就是朱氏家族他們保存的這個《太平禦覽》的版本,也是殘缺過半,這殘缺是虧損,就是版本並不完整,有超過一半的內容都已經殘缺而不完整了。

  而海內鈔本雖多,輾轉傳寫,譌舛益甚。雖然還有其他海內的抄本,其他的版本也很多,可是這個抄本畢竟不是古時候雕板印刷的這種本子。它是不斷的去傳寫手寫的,所以校勘也就存在問題。從這裡大家可以看出,一部古書能夠傳到現在我們還能讀到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古時候不像現在拜高科技之賜印刷術很發達,要流通一個書籍是比較容易的。可是古時候如果沒有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沒有很大的力量要刊刻流通一部書難度是很大的。

  下面就有談到,吾錫士大夫有好文者。所以讀書人他們就很希望把《太平禦覽》這部書,可以刊刻印刷流通出版。於是他就找了閩省梓人,這個梓人是木匠的意思,古時候要找木匠來刻板,用活字校刊。這時候就不是雕版了,就是到了明朝的時代,這時候活字印刷術應該也是比較發達了,不像古時候比如說唐朝或者是宋朝可能還使用的是雕板印刷。這個活字印刷就比雕板印刷更加的靈活。活字印刷是宋朝時期畢昇所發明的,他是刻了一些單個的文字或符號,所以排版的時候可以自由的組合反復的使用。這是活字印刷,比起古時候的雕板印刷它的成本還有使用上就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明朝時期這個版本是用活字印刷的方式來刊刻的,並且進行了校刊。這個事情是從隆慶二年開始進行一直到隆慶五年,這部《太平禦覽》只印了十之一二左右,可見的古人要印一部書也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像《太平禦覽》這麼大分量的一部類書。

  那閩人散去,這個閩就是福建,就是這麼多年的時間最後還是只完成了一小部分。於是福建人離開之後浙人,浙就是江浙這一帶,倪炳伯文,謀於郡邑二三大夫,就是跟這些讀書人商量。郡邑這是古時候行政的單位跟我們現在分的省市是不同的,古時候是分作郡跟邑,就是秦朝的時代把全天下分成了三六郡,郡的下面就會設置邑,實際上它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省跟縣這個概念是相同的。於是他就跟郡邑當中的這二三大夫也都是讀書人,知道《太平禦覽》這部書的價值,於是協力鳩工,鳩工就是召集工人。因為古時候要刻一部書是一個大工程,一定要把這些工匠找來,然後開始進行刻字、排版的工作。所以鋟諸梨棗,這個梨棗就是書板的意思,就是開始要刻板印刷。

  孫國子虞允一元力任校讎,他負責校讎的工作,整部《太平禦覽》這麼大的分量,它的內容要一一的去對照校勘,才不會有很多錯誤。但很可惜的是他校了一半這個人就過世了,你看真的是一波三折,這部書要把它出版完成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好不容易有個人來幫忙校勘,結果他做了一半,這個捐館其實就是比喻死亡的意思,捐館表面上館就是住所,捐館就是拋棄了居所。這是古人一個很隱晦的說法,就是比喻他死亡去世的意思。這校書校了一半人沒了,這件事情就又停在那裡就沒有辦法最終完成。今復苦於舛譌,就這麼大份量的書你即使是可以刊刻,誰來校勘這也是一個問題。薛憲副應登,有校得善本。他有一個好的版本是經過比較好的校勘,算是善本。他藏在家塾當中,他的仲子就是他的兒子叫做逢,俾倪氏繕寫付梓云云。繕寫就是抄寫謄錄的意思,付梓就是古時候稱雕刻書版叫做付梓,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排印書籍就是這個意思。

  所言刊本譌謬之故,他的這個說法就是跟胡應麟的說法大致是相同的。所以《四庫全書》在把《太平禦覽》這部書編入《四庫》的時候,他就考證了這部書在清朝時期傳世的版本實際上是有兩個版本,一個就是活字印刷本,它的版心當中有注明當時只印了五百部。則正色所雲,正色所談到的印十之一二散去者,其說不確。就是他的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實際上這個活字印本他印了五百部,是完整的並不是只印了十分之一二。這是一個本子就是活字印刷本。第二個本子就是倪氏的這個本,這兩個版本四庫館臣在編輯《四庫》的時候,他確定這兩種版本實際上是同出一稿,也就這兩個本子實際上是同樣的版本所刊刻出來的。因此當中所出現的錯誤也都是相類似,只是校對的人有差別,所以字句當中也是稍稍有所不同的地方。因此《四庫全書》在收錄《太平禦覽》,就以以上的這兩本進行參校來進行校刊,併證以他書,同時用其他的書再來參考校對。

  正其所可知,而仍其所不可知。就是說這個地方我有充足的證據可以證明,有版本的依據可以修改。四庫館臣就對它進行訂正,而如果這個地方沒有明確的證據,沒有很好的版本依據證明它是錯的,他就依然把這個原貌保存下來。他有談到古書義奧,就是古人傳下來這些典籍它的義理都很深奧,而且文句與後世多殊,很多的句子跟後世之人所使用的都有差異。闕疑猶愈於妄改也,什麼叫闕疑?就是我們在看到這個地方有疑問的時候,暫時就把它放著而不下斷語,就叫做闕疑。所以闕疑猶愈於妄改也,你這個地方不確定是不是錯的,即使確定它是錯的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來證明的話,四庫館臣在這個時候也不會隨便亂改,就是把它的原貌保存下來,這就是闕疑的態度。

  這也看出清朝時期的學子在編《四庫》的時候,他的態度也是特別嚴謹的,因為是皇帝下詔要編的這個《四庫全書》,他一定是要有一個特別謹慎的態度。這裡面我確實應該改就改,如果是沒有足夠的證據我也不敢亂改,但是我作出的這個版本就是盡其所能把這個版本做到最好,收錄到《四庫》當中去。而宋朝初年是去古未遠,它和古時候比如漢唐時代相比它的年代並不久遠,即所採類書亦皆具有淵源。就是宋朝時期可以看到的書當然比清代時期可以看到的古籍它的範圍會更廣,而即使《太平禦覽》所採用的是古時候的類書,而有的這些類書可能後人是看不到的,是宋朝的時期能夠看到。亦皆具有淵源,它所選用的材料也是相對來說是可靠的,具有淵源。因此清代學者即使覺得這個地方他有點懷疑也不敢亂改,這樣就使得《太平禦覽》這個書盡可能的保持原來的樣貌。

  與後來餖飣者迥別,餖飣是什麼意思?是堆砌詞藻的意思,也就是《太平禦覽》在編輯的時候,這個時代的學者他們也都是很謹慎小心。他所選用的典籍和資料也都是相對比較可靠的資料,他不是隨隨便便就把這些資料拼湊在一起的。因為畢竟他要對君王負責,這學者一定是盡其所能把這個本子做到比較理想的狀態。所以清代學者在這裡也是談到,宋朝的時代畢竟跟古時候年代相距比較近,因此他所採用的類書也都是有它的淵源有它的根據的。

  故雖蠹蝕斷爛之餘,尚可據爲出典。這個蠹蝕就是被蟲蛀壞了,等於說這個書雖然有一些部分到後來已經不完整了,斷爛就是殘缺不全。尚可據為出典,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宋朝時期類書的重要性和它的價值依然是不容否定的。出典就是指典故的來源跟出處,比如我們寫文章依據《太平禦覽》的資料還是非常可靠的。世所傳宋以前書,就是在清朝時期人們所傳的宋朝之前的這些典籍,可考見古籍佚文者僅六七種,就宋朝之前的書可以用來考證古籍的佚文,佚文就是指的散失的文辭或者是篇什。比如宋之前的這些書有些古籍已經失傳了,後世根據那些書還能夠看到這些古籍的樣貌?只有六七種書。

  這裡四庫館臣都把它列出來,有裴松之《三國志註》,還有酈道元《水經注》以及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還有李善的《文選注》以及歐陽詢的《藝文類聚》。《藝文類聚》我們前面有介紹過。再來就是徐堅的《初學記》,《初學記》剛剛介紹它很有價值,也是在輯佚這個方面具有它的歷史價值。再來其一即此書也,除了前面這幾種書之外,就是宋朝的《太平禦覽》這部書。殘碑斷碣,這個碑我們知道就是石碑碑文,碣所指的就是圓形的石碑叫做碣,它上面有刻字的這個叫碣。殘碑斷碣,剝蝕不完,就是它有脫落跟損壞不完整。歐陽、趙洪諸家,就是這些學者尚藉之以證訂史傳。就是史傳當中有存在的問題,我們根據一些比如說考古的資料或者是古人留下的石碑,這些刻的文字尚且可以用來訂正這些史傳的資料。

  況四庫菁華,匯於巨帙。最後這結語的部分就是對於《太平禦覽》的讚歎。因為《太平禦覽》所收錄的是四庫精華,這個四庫就不是指的《四庫全書》,而是指的經史子集這個部分的精華。匯於巨帙,巨帙指的是規模很大的著作,也就是《太平禦覽》。因為《太平禦覽》的分量很大,那剛剛有跟大家介紹過你看它的卷數就有一千卷,這分量很大。獵山漁海,採摭靡窮,又烏可以難讀廢哉。這就是充分肯定了《太平禦覽》這部書的歷史價值,這是宋代的學者在朝廷的詔令之下,你看獵山漁海,它收羅了多少的典籍而完成這一千卷的《太平禦覽》。

  所以它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我們也不能夠因為這部書不好讀而廢哉,就把它捨棄了,還是不能這樣。這部書它的歷史價值跟作用,在《四庫提要》當中就已經為我們講的很清楚很明白。那也讓我們看到收到了《四庫薈要》以及《四庫全書》當中的許多版本,其實都是清代的學者他有下過功夫再重新進行校訂比對版本,不是說隨便拿一個本子就放進來,沒有這麼容易。

  否則這部《四庫全書》為什麼師父上人會這麼重視,您看老人家一生弘法當中,大部頭的書除了流通《乾隆大藏經》之類的佛經之外,在漢學領域的《四庫全書》是流通的數量很大,還有《四庫薈要》。就是這部書真的是有它的很重要的歷史價值,是屬於我們全人類共有的文化的瑰寶。這是經過清朝的多少的這些學者專家,大家齊心合力才把它編輯完成的。所以無論是《四庫薈要》還是《四庫全書》,我們在這個時代能夠讀到這部書,這都是非常大的福報。

  所以為什麼師父上人就是九十多歲的高齡,還奔走於歐洲跟亞洲之間。非常努力的要把英國漢學院這樣的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要把它建立起來,這也是老人家用心良苦的地方。就是古人他用了這麼多的心血,給後人留下了《四顧薈要》跟《四庫全書》這樣的寶藏,可是當下一代的年輕人都沒有辦法讀的懂漢字文言文的內容,那這部寶藏就等於說我們手上沒有掌握一把打開這個寶庫的鑰匙。而這些書即使是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保存,但是沒有人去讀它、沒有人去使用它、沒有人去講解它,那這個書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跟價值。這是關於《太平禦覽》。

  關於《太平禦覽》在這裡有給大家另外又舉的一個例子,前面伯元先生舉的例子是寫文章的時候,比如寫到蘭有關的,就在香部三,這是《太平禦覽》的九百八十三卷。我們會看到跟蘭香有關的資料,這內容是很多的。

  在這裡我們給大家所舉的另外一個例子,這是在《太平禦覽》的地部當中,這個地部因為我們在實際教學講解歷史的時候常常會談到許多跟地理有關的概念。比如像五嶽跟四瀆這些地理概念都會談到,就如《三字經》當中有一句經文說:「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這句經文所談的就是五嶽。當我們看到這些經文如何來查找跟這五嶽四瀆有關的資料?在《太平禦覽》當中大家就可以從地部來找。這是《太平禦覽》五十五部當中有一部就叫地部,因為五嶽它是山,這個山在所有的分部當中就是跟大地的地關係是最密切的,所以我們在地部就可以來查找。地部在《太平禦覽》的卷三十九,我們就會找到地部四當中,就有介紹嵩山、華山、泰山、衡山、恒山,還有霍山。這個就是跟五嶽有關,這當中的資料就可以拿過來使用,這樣我們在講解《三字經》當中,「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這句經文有一些典故就可以使用《太平禦覽》當中的記載。

  因緣生老師在解釋這一句《三字經》的經文,也有談到這個五嶽所指的就是按照《史記》的記載,五嶽所指的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這個說法的流傳是最廣的,就是鄭康成鄭玄他在注解《周禮》,他也是引用了《史記》的這個說法。而章太炎先生就有一段注解來給我們介紹五嶽,這個岱山就是東嶽泰山,它是在山東泰安縣的北部周長有一百六十多里,高四十多里。嵩山就是中嶽,就是中嶽嵩山,是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縣的北部,它周長一百三十多里,高二十多里。恒山是北嶽,在今天河北省的曲陽縣跟山西的渾源縣之間,從漢代以來都是在曲陽縣舉行祭祀,到了清朝則改到渾源縣,這是恒山。再來是南嶽衡山,是在今天的湖南衡山縣的西北三十里處。漢武帝的時代稱霍山為南嶽,到了隋文帝時代才恢復成衡山為南嶽。最後是華山,華山就是西嶽,是在今天的陝西的華陰縣的南部。這一段就是章太炎先生的注解,我們可以根據《太平禦覽》卷三十九當中地部四,這裡就列舉了嵩山、華山、泰山、衡山、恒山、霍山這些五嶽當中的名山,以及在歷史的典籍當中所記載的跟山有關的,這個內容大家可以自己看。

  另外我們在這裡有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在《太平禦覽》的人事部卷六十三,這裡有引用一段《列士傳》的故事,所講的就是羊角哀跟左伯桃這兩個人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在我們講解《聖學根之根——百家姓》的時候曾經引用,所引用的就是《太平禦覽》的記載,所以我們也把這個故事的文放在這裡大家可以自己來看。有了《太平禦覽》以及我們下面的課程要介紹的《太平廣記》,像這樣宋朝時期重要的大類書平常大家在講解一些課程,如果遇到許多典故都可以用這個類書來查詢,這給我們提供很大方便,也是我們講解《聖學根之根》的課程經常會引用到《太平廣記》或者是《太平禦覽》的內容。我們瞭解這一部重要的宋代類書,對於日後學習研究以及講解漢學課程,都可以給大家提供幫助。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下面《太平廣記》的內容就留待下節課再來跟大家做介紹,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