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21/7/7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三十三集。前面的課程為大家介紹的是《檢查年月日的工具書》,並且介紹了《春秋釋例經傳長曆》這部書。關於《春秋釋例》勞思光先生曾經有一份手稿,就寫下了關於《春秋釋例》這部書的介紹。這是晉朝時期杜預所編撰的,有十五卷。杜預他談到春秋記事之例,他認為分作凡例還有變例。前者也就是凡例是繼承周公的舊法,而後者變例是孔老夫子所立的,因此杜預就撰寫了這部《春秋釋例》來解釋什麼是凡例和變例。這是勞思光先生關於《春秋釋例》的一段介紹的文。

  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春秋釋例》是收錄在子部一百四十春秋類。我們看到在開頭就是打開第一頁,這是關於《春秋釋例》這部書它的提要。上一節課我們介紹伯元先生關於工具書之用法,最開頭的介紹也主要是引自這段提要的文。《春秋釋例》是晉朝的杜預所編撰的,杜預他的生平的事蹟在《晉書》的本傳當中有詳細的記載。《春秋釋例》這部書是以經之條貫,這個條貫有貫穿綜合的意思。經之條貫必出於傳,所以《春秋經》的注解就是《春秋左傳》。傳之義例,這個義例所指的就是他撰寫這部書的主旨跟體例,總歸於凡,這個凡指的是一部書的大旨和綱要。在《左傳》當中記載凡者五十,而其別則是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

  這也就是勞思光先生所談到的,春秋記事之例當中凡例和變例,前者所指的就是周公的舊法,後面這個變例的部分是孔老夫子所立的。這裡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這一點孔老夫子在撰寫《春秋》這部經典的時候,因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這個通體就是全篇文辭的體裁,也就是《春秋》這部經典它的體例。這裡就有談道它有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都是屬於這部經的通體,就是它的體裁。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就是孔老夫子在《春秋經》當中的微言大義,也是通過各種體例呈現出來的。讓我們能夠瞭解到夫子他對待春秋這個時期,每一段歷史都有善惡包貶的評價。謂之變例,這個變例就是原則以外的例外叫做變例。

  因此這個凡例的部分是周公的舊法,而變例的部分就是孔老夫子所立的,這是指《春秋》這部經典。亦有舊史所不書,也有在過去的史書當中沒有記載的。而適合仲尼之意,這仲尼就是指孔老夫子,仲尼即以為義,孔老夫子就以此為義。這些雖然是從前的史書當中沒有記載的,但是孔老夫子還是把它作為一經的通體,就是整個文辭的一個體裁。非互相比較,則襃貶不明,故別集諸例。總之,這些體例都是孔老夫子他在《春秋經》當中,用來表達對於歷史的一種善惡襃貶的態度。此外還有地名、譜第、歷數,相與爲部,前面就先列經傳數條,以包通其餘。這裡就把傳,這個傳就是《左傳》,也就是《春秋經》的注解。傳所述之凡繫焉,在《左傳》當中有談到這個凡有五十,其別是四十九,這都是《左傳》的注解當中所提及的。

  更以己意中申之,在這裡又對它進行的解釋,所以叫做釋例,這就是杜預在晉朝時代所作的《春秋釋例》這部書。杜預他有為《春秋》這部經典做過注解,這在前面的《十三經注疏》中已經有介紹過了,杜預的注解叫做《春秋經傳集解》。而他所作的這部《春秋釋例》就是跟這部《春秋經傳集解》,兩部書是相輔相成。地名本之泰始郡國圖,世族譜本之劉向世本,與集解一經一緯。這個集解就是指的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相爲表裡。經跟緯就是指經線跟緯線,相為表裡就是說這個書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表裡的這樣的關係,是互相配合補充,我們要學習的時候都是可以拿來共同做參考的。

  《晉書》當中就有記載,杜預自平吳後,從容無事。這個時候他比較有時間有空閑,於是他就完成了《春秋經傳集解》這部著作。同時他又參考了衆家譜第,完成了《春秋釋例》這部書。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我們等一下會介紹這個《春秋釋例經傳長曆》,《經傳長曆》的部分就是從《春秋釋例》的卷十到卷十五,這就是《經傳長曆》的內容。備成一家之學,杜預在研究學習《春秋經》這個領域,是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而且他的注解流傳到後世也被收入了《十三經注疏》當中。所以他這個一家之言對後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而且我們知道杜預這個人他是文武雙全,是一位非常有才華很有才幹的這樣的人。所以備成一家之學,此老乃成。

  今考土地名篇,稱孫氏僭號於吳。這是三國時期的孫吳,這個僭號是指冒用帝王的尊號。江表所記載的這段歷史就沒有那麼詳細比較簡略,則其屬稿實在平吳以前,這個文稿應該是在平吳之前完成的。他所列的在地理上來講,很多都是屬於兩漢,兩漢就是東漢和西漢以及三國,三國三分魏、蜀、吳,是這個時期的郡縣,與杜預所處的晉朝這個時代是不相合的。而盟會圖長曆這是書中的一篇,它並不是另外成一部書的,它是《春秋釋例》這部書的一部分。

  杜預他所作的《集解序》,可見史所言者未詳,就是在歷史當中所記載的並不詳盡。《晉書》又稱當時論者,就是那時候的學者他們看到杜預所作的這些書,都稱杜預是文義質直。這是他為經典做注解的一個風格,質就是質樸,直就是體現他正直感言這種風格。所以世人當時對於他的這些著作並不是非常看重,可是祕書監摯虞這個人他很有眼光,他對於杜預的著作就相當的欣賞。

  考嵇含《南方草木狀》,這個書當中有談到晉武帝,晉武帝他曾經賜給杜預蜜香紙萬番,這都是幫助他用來為經典作注解的賞賜。用這個蜜香紙來寫《春秋釋例》還有《經傳集解》,這個《經傳集解》就是《春秋經傳集解》,被收錄在《十三經注疏》當中的《春秋經》注解。從這段記載來看,在當時這個時代君王就已經很重視杜預的著作了,因此歷史上所講的世人未之重,這個事情並不是非常正確的,並不完全正確。這個書從《隋書經籍志》之後,竝著於錄。就是正史當中就有記載《春秋釋例》這部書,均止十五卷就是指它的卷數是十五卷,但是元吳萊作後序卻說這部書是四十卷。是不是有可能是在元朝的時代所通行的本子,卷次獨分析乎,它的卷次從十五卷又分出來,一直分到四十卷。

  而非常可惜的是從明朝以來,《春秋釋例》這部書就已經失傳,而且是失傳很久。在《永樂大典》這部明代的圖書當中,《春秋釋例》還存有三十篇的內容在其中,而且這裡還有唐劉蕡的序文。其中六篇是有釋例而沒有經傳,其餘的部分也是存在缺文的現象。這個缺文所指的就是空缺亡佚的文字,也就是這當中內容文字有缺。於是在《四庫全書》編輯的時代,清代學者就對《春秋釋例》這部書做了輯佚的工作,就是為了把這部書可以保存下來。

  謹隨篇掇拾,這就是採取的意思,再取孔穎達的《正義》以及各種圖書當中所引的釋例的內容,把它補進去。這都是清朝的學者所做的工作,這些工作是屬於輯佚的工作同時又進行了校訂,校其譌謬,就是把這當中有錯誤的地方又校訂過來。釐爲二十七篇,同時還是保留它原來的卷數就是十五卷,就可以讓人們看到它原來的舊貌,吳萊的後序也附在其中。

  案,這個案就是四庫館臣要做的說明,杜預在《集解序》當中有說,這個釋例有四十部,而崇文總目則是說凡五十三例,有五十三例。唐朝時代孔穎達在《正義》當中則是說,釋例事同則爲部,小異則附出,如果是孤經不及例者他就收在終篇。這四十部的次第是從隱卽位爲首,先有其事則先次之。世族土地,事旣非例,所以把它放到終篇的前面。這就是土地名起於宋衞遇於垂,世族譜起於無駭卒,無駭卒是在遇垂的後面,所以這個地名是在世族的前面。

  因為這部書早在明朝的時代就已經失傳了,就是這部書它原來的樣貌是無從考證,四庫館臣他做輯佚的工作是為了保存這個古代的注解,因此他就是根據唐朝時代孔穎達所講述的這個大旨,推而廣之。取其事,就是見經的先後作為次序。這裡面有長曆,長曆就是《春秋釋例經傳長曆》。這一邊則是次之土地名,它就是排在土地名世族譜的後面。在《集解序》當中有講這個曆數是在地名跟譜第的後面,土地名篇釋例當中有說,據今天下郡國縣邑之名,山川道塗之實,爰及四表。在這裡都有畫出這個圖在其中,然後就附上了《春秋諸國邑盟會地名》把它附在當中,就起名叫做《古今書春秋盟會圖》別集疏一卷附之。

  《釋例》當中所畫的這個圖本來是根據官司空圖而作,據泰始之初郡國爲正。在孫氏初平,江表十四郡皆貢圖籍,都有把這些地方繪製成圖。荊揚徐就是荊州、揚州跟徐州這三個州,皆改從今爲正,就沒有按照司空圖的記載。這段就是說明《春秋釋例》這部書原本應該是有圖的,但是這個圖在清朝的時代明清的時代早就已經失傳了。此外有附盟會圖疏,臚載郡縣,這個臚就是陳列的意思。這都是元魏隋唐時期所建置的地名,建置就是設置的意思,就是這個時期所設置的地名。這並不是晉朝初年的時候,晉朝初年是杜預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就並不是這樣稱的。我們知道這個地名從古到今有一個嚴格的過程,所以每個朝代這個地方是怎麼稱的,這個地名是如何設置的,每個時代都是不同的。在這裡我們就會看到有的是元魏隋唐時期所設置的地名,因此它就並不是晉朝初年杜預這個時代所有的。

  陽城這一條還記載了唐武後,就是唐朝武則天這個時代的事情,因此可以判斷就是杜預的這部《春秋釋例》本來就已經失傳了,而唐朝的時代就有人再把內容補充進去。再來土地名所解釋的也有後人所增加的內容,四庫館臣在編輯的時候他還是依然是收錄他的原文,在他的下方就有加上辯證的內容,可以讓人們明瞭這些內容具體的情況。

  考預書就是杜預所作的這部書,它雖然也有存在一些過失,就是曲從左氏,左氏就是《左傳》的作者左丘明。他有曲從左氏之失,可是還是瑕不掩瑜,它的歷史價值跟作用還是相當之大的。

  後面就是對於他這部書的正面的評價,用心周密,後人無以復加。杜預他在注解《春秋經》這個方面,是有他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其例亦皆參考經文,得其體要,這部《春秋釋例》其實是作的相當好,非常可惜的是後來失傳了。我們要感謝《四庫全書》編輯的時代這些清朝的學者,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才使得我們後人還能夠看到,《春秋釋例》這部書基本的樣貌。

  非公穀二家穿鑿,穿鑿就是勉強解釋、牽強附會的意思。穿鑿月日者比。杜預所作的《春秋經》的注解,以及所作的《春秋釋例》,他主要還是偏重於《左傳》這部書,他所作的注解這個價值,是超過了《公羊傳》跟《穀梁傳》這二家的注解。至於他說左丘明他本來是為《春秋》這部經典來作傳,也就是做注解,而《左傳》遂自孤行,後來《左傳》流傳的歷史是和《公羊傳》、《穀梁傳》並行的,但是它是獨立存在,這個孤行就是單獨存在。

  釋例本為傳設,就是杜預所作的這個《春秋釋例》本來是為了《左傳》而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杜預他在解釋《春秋經》這個部分也是成一家之言,他也是單獨流傳存在的。良非虛美,就是對於他的讚美、讚歎這也是真實不虛的,並沒有讚歎過度。在《永樂大典》當中所記載的還是宋朝時代的古本,在這裡看到夫人內女歸寧例這一篇,最後說凡若干字,經傳若干字,釋例若干字。那就可以看出《永樂大典》所記載的這個宋朝時代的本子,它的校讎校勘上面是非常精確的,從這裡就可以想見,這個本子還是非常可靠的版本。

  《長曆》當中記載,文公四年十有二月壬寅,夫人風氏薨。杜雲,杜就是杜預,杜預就說十二月庚午朔無壬寅。近刻注疏本,竝作十有一月。案,這個案就是四庫館臣他的解釋,十一月庚子朔,三日得壬寅,所以不能夠說沒有壬寅。再來襄公六年,經文本當中說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而近刻左傳本就是清朝時代的這個《左傳》本子,前面的這個版本則是說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後面則是說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今考,這個考就是四庫館臣的考證,在長曆,這個長曆指的就是《春秋釋例經傳長曆》,在十一月丁丑朔這個月是沒有丙辰的,十二月丁未朔,十日得丙辰。杜預是繫此日,把這一天繫在十二月的下面,他沒有說這個日月有錯誤,可以看到今本的傳文兩言,兩次說到的這個十一月,都是十二月之譌也,就是這裡存在錯誤的地方,像這一類可以對他的錯誤進行校訂這個內容還是很多的。

  《四庫》在從《永樂大典》以及各種圖書當中,把這部《春秋釋例》重新輯佚,讓後人還能夠看到這部書的樣貌,同時這些清代學者也對這部書做了校訂。這就使得《四庫全書》這個版本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可靠、可信的本子。春秋就是《春秋》這部經典,它雖然是有三家的注解,但是它是以《左傳》這部注解為根本的。而《左傳》這部注解又是以杜預的注解為門徑,杜預他自成一家之說,他在注解《左傳》這個方面,是給後人留下的非常寶貴的一份文化的遺產,我們現在要學習《左傳》就要通過杜預的注解,以這個為門徑來學習《左傳》,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而《集解》,這個《集解》也就是杜預所作的《春秋經傳集解》。這部注解又以是書爲羽翼,是書所指的就是《春秋釋例》,他是以《春秋釋例》為羽翼,羽翼是起著一種輔佐的作用,因此《集解》和《釋例》這兩部書是可以相輔相成來學習的。緣是以求筆削之旨,這個筆削之旨我們在介紹《春秋經》就曾經談過,孔老夫子作《春秋經》筆跟削,筆就是記載,削是刪除,就是那一些歷史記載下來,那些歷史要刪除,孔老夫子是經過非常謹慎的、非常慎重的筆法來完成的。

  古代記載文字是用竹簡,如果要更改的時候就要用書刀去刮,所以叫做筆削。這一段文就是從《史記》當中出來的,《史記》當中有記載說,「至於為春秋」,這是孔老夫子作《春秋》這部經典,「筆則筆,削則削」,就是該記載的就記載,該刪除的就刪除,「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這子夏就是孔老夫子的學生,這是筆削的意思。四庫館臣在這裡提到,通過杜預的《集解》以及杜預的《春秋釋例》,來求得孔老夫子在《春秋經》當中筆削的要旨。也可以說杜預的注解,這兩部書亦可雲考古之津梁,窮經之淵藪矣。

  這個結語的部分是對於杜預的注解的高度評價,我們要學習《春秋》這部經典,這部經典這麼深奧就需要通過注解來瞭解它真實的義理。所以窮經之淵藪,這個淵藪是比喻人或者物聚集的地方,就是說我們要學習經典,這些歷史上有價值的注解就是必不可少的了。這一段內容有點長,這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關於《春秋釋例》這部書的介紹。

  伯元先生教我們如何來利用、來使用這部《春秋釋例經傳長曆》,它經傳長曆的部分是在這部書的第十卷到第十五卷。這第十五卷的書影有放在投影片上面,大家就可以看到經傳長曆的內容是什麼樣的。

  伯元先生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比如我們讀到《左傳》當中的僖公三十年有一段文,就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晉候秦伯圍鄭這段文。看到這段文自然就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說僖公三十年的干支紀年是什麼?因為古人紀年都是用天干地支,就像去年是庚子年,今年二零二一年就是辛丑年。古人是用天干地支這種記法來紀年的,僖公三十年的干支紀年這是我們所需要查找出來的。第二點就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這個甲午究竟在九月是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查這部《春秋釋例經傳長曆》,在《春秋釋例》當中,這個經傳長曆就是從卷十到卷十五來查。我們在卷十二裡面就能夠看到僖公三十年,大家看在《四庫》本當中是一四六至二九八這一頁,我們有放在投影片上面。

  這一年它的干支紀年就是辛卯,三十年九月壬午朔,九月甲午就是九月十三日。紅色框框裡面大家會看到它是從正月開始一直排到十二月,九月甲午,九月壬午大,結尾部分還有九月甲午,這就是九月十三日。

  再來又有一個例子就是僖公三十二年,僖公三十二年剛好是在這個同一頁,剛剛僖公三十年是在一四六至二九八這一頁的上面,我們再往下看僖公三十二年就在它的下面。在三十二年當中,這跟伯元先生在下面所舉的這個例子是相應的,就是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

  從《長曆》上來看僖公三十二年它的干支紀年就是癸巳。十二月我們從正月、二月一直往下看就會找到十二月,《四庫》本上面有十二月己巳大,所以十二月己巳朔它庚辰是十二日。知道某一個月的朔日,其他的干支紀日雖然在《春秋長曆》當中沒有說明,我們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把它算出來。推算的方法伯元先生教我們,就是先把這個朔日的干支把它寫出來,然後依照次序把它排列出來。

  比如我們知道十二月己巳朔,這個十二月己巳朔就是僖公三十二年在《長曆》當中就有記載,就把它從己巳朔。朔我們知道是什麼吧?朔就是初一的意思,這是古時候這個名詞基本概念我們要有所掌握,朔就是初一。我們知道十二月己巳朔知道這一天是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後面就可以一個一個排起來,你看伯元先生幫我們排好就是己巳是朔,然後接下來就是庚午、辛未,這個前面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後面就是子丑寅卯,就是用天干地支的方法來從己巳開始一直往下排,排到庚辰。從初一我們排到庚辰就是十二,所以庚辰日就是十二日,這就可以一點點的推算出來。如果是有專門研究《周易》的,有的高手是整個萬年曆都可以倒背如流,所以他直接就可以背出來,我們沒有這樣的功夫就是可以用推算的,一點點的用干支的紀年來推算。

  清泰州陳厚耀他覺得杜氏就是杜預的《長曆》依然還有一點差失,所以他另外撰寫了一部《春秋長曆十卷》,就是對於杜預的《長曆》有作的訂正,他就比杜預的本子更加的精密。這個書在藝文印書館有出版《皇清經解續編》本,這個是可以做參考。關於《春秋釋例》這部書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大家繼續來看伯元先生工具書之用法,關於《檢查年月日的工具書》下面還列舉了《歷代帝王年表》、《二十史朔閏表》、《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以及《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這個部分我們就簡單的做一下介紹,大家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可以再進一步的摸索。

  這個《歷代帝王年表》有十四卷,是清齊召南所撰寫的。因為齊氏他覺得這個史書《二十四史》還有編年體的史書,中國歷史非常浩繁,這個年世不容易明瞭,所以他就作了這部《歷代帝王年表》。這個《歷代帝王年表》是從三皇時期也就是伏羲、神農、黃帝的時期開始,一直到明代的洪武年間。自周而上,就是而次列世。秦帝之後就紀之以年,它是縱橫排列的,又別以統閏,其地與事,則附而系之,就附在後面。

  這部《歷代帝王年表》作出來之後,就讓我們可以非常清晰明瞭,這個歷史上每個朝代這些君王,比如他的年號干支對應的西曆、西元是多少年,排起來就特別清楚,這互相參考特別明晰。洪武之後就是清阮福又增補了明代的年表,還有清代的學者也為他增補了帝王廟諡年諱譜,都是附在後面。這個對於查找歷代君王他所處的朝代、他的年號干支以及對應的西元多少年,這樣查起來是相當方便。

  下一部就是《二十史朔閏表》,這部《二十史朔閏表》我記得以前我們在學古文獻的時候,大概我們手上每個人都會有一本,這個書是非常實用的一部書,特別是對於我們學習中國的正史,《二十史朔閏表》是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這部書是民國新會陳垣,就是陳垣先生所撰寫的。他是在民國十四年把《朔閏表》先出版流通,這部《二十史朔閏表》是從漢朝一直到清朝時期,這二十史當中是各依它的本曆來著它的朔閏,三國南北朝的朔閏的異同是另外標出的。

  從漢朝的元始元年開始有加入西曆的內容,就是用中文曆法的這個月朔,來求西曆的月日。在西曆一八五二年之前他所用的是奧古斯督的修正曆,一五八二之後是用格勒哥裏曆。從唐朝的武德五年開始又加入了回曆,就是回曆每年的一月一日以這個來求中曆的月日。在這個《二十史朔閏表》卷首是列年號的通檢,就是把這個表所載的歷朝歷代的年號按照筆劃的繁簡把它列出來,下面又注了西曆的紀年,最後卷末的部分它是附三國六朝的《朔閏異同表》跟《日耀表》。

  這個《日耀表》何年起用什麼表,它用這個數字標在前面,後來董作賓先生也有為它又做了增補,就一直到民國八十九年的庚辰這個時候結束。所以這部《二十史朔閏表》用起來就很方便,就是我們從漢高祖元年一直到民國八十九年,只要知道中曆的年月日,都可以根據《二十史朔閏表》來推算西曆的年月日。那反過來也是如此,就是我們知道西曆的年月日也可以去推算中曆的年月日,所以使用起來是很方便的,這個我們以前在求學的時代是很多學生的手上,我們都會有陳垣先生的這部《二十史朔閏表》,這個書在藝文印書館也有董作賓先生的增補本。

  下一部就是《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這個書就是鄭鶴聲先生所編的,是商務印書館所出版。他是從明孝宗的弘治十一年,就是葡萄牙人東航到印度開闢了歐亞交通之後,這是一四九八年一直到武宗正德十一年,也就是一五一六年,這也是葡萄牙人他附帆來華,就是歐洲的船泊來到中國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這個歷史也就是我們中國的近代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這部《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民國三十年,這當中四百二十六年的時間,就是每年是兩頁,每頁有六格,每格有分陽曆、陰曆、星期和干支這四個項目,它把這個節氣是附在干支當中。

  在這個書的前面有列中外年號紀元的對照表,書的後面就有附上太平新曆跟陰陽曆史的歷史日對照表,所以這部《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所記載的是在這四百二十六年當中的對照。這也是查找年月日的工具書其中的一本,這是伯元先生為我們介紹的。

  最後就是《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這個書是可以通過陰曆的日期來查找出相對的陽曆的日期,反過來就是我們如果知道陽曆的日期也能夠換算出它的陰曆的日期,這就是《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另外還可以推算出某月某日的星期跟干支,附錄當中還有各個朝代的朔閏表以及歷代帝系表,歷代年號筆劃索引還有二十四節氣陽曆上的約期表,還有六十花甲序數表這些都是可以供參考的。它的使用方法我們這裡就不做詳細的介紹,大家可以參考伯元先生工具書的用法當中的介紹。

  伯元先生還有列出它的表十七有六十花甲跟它的序數,這六十甲子,從甲子年開始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像這些紀年一般來講對於學習傳統文化、學習漢學的人都是應該要掌握的,這是無論是讀經典還是歷史經史子集的這些圖書,總是對於古人記載的年月日這些訊息常常會遇到,所以六十甲子這個表也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就像我們去年是庚子年,庚子之後就是辛丑,辛丑就是今年二零二一年,那到明年是虎年就是壬寅年,通過這個六十甲子的表我們一下子就可以查找出來。這一節《檢查年月日的工具書》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檢查事物起源的工具書》,首先來介紹第一部就是《事物紀原》這部書。《事物紀原》這部書它有十卷,是宋朝時期高承所編撰的,明代閻敬進行校刻。

  《事物紀原》這部書是收在了《惜陰軒叢書》當中,這部工具書就是專門讓我們查考事物的起源,事物的源始這樣的工具書。而《事物紀原》所紀的事物是有一千八百四十一件事情,分做十卷五十五部來排列。《事物紀原》這部書它對於宇宙事物從天地山川、鳥獸草木到陰陽之妙還有禮樂制度。凡是古今事物之變都是原其始,推其自並且詳考其實。這部書的體例是以卷來統部,以部來就事,每一部所分的是據義類集。每一部是用四字來標目,比如說天地生植部、正朔歷數部等等,各部的隸事它的長短、多寡也是不盡相同的。

  《事物紀原》這部書在文淵格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是收在子部二百二十六類書類。我們打開這部書就會看到在目次當中就有記載,《事物紀原》這部書它的作者是宋朝時期的高承,在這部書的開頭就是《事物紀原》的目錄,這個目錄我們也把它列在投影片上面。它是從卷一一直到卷十,大家會看到它所收錄的範圍也是很廣泛的,從天地生植部、正朔歷數部、帝王後妃部、嬪禦命婦部、朝廷注措部這是卷一的內容。一直到卷二公式姓諱部、禮祭郊祀部等等,卷三卷四你看像經籍藝文部、官爵封建部,卷五三省綱轄部,卷六橫行武列部等等,它一直排到卷十,卷十結尾的部分是草木花果部、蟲魚禽獸部。所以我們要使用這個書首先就是把它的目錄當中列舉的內容先有所瞭解,使用的時候就會很方便。

  下面這一段就是關於《事物紀原》的簡短的提要,這個《事物紀原》它是十卷,是明朝正統年間南昌簡敬所刊,就是簡敬所刊刻的。在前面有一段序文,序文當中說作者佚其姓名,就是說他不知道這個作者到底是誰,他考就是考證,趙希弁的《讀書附志》當中說,《事物紀原》十卷是高承所撰寫的。高承他就是宋朝時期的人,是宋朝時期開封人。這部《事物紀原》從博弈嬉戲之微一直到魚蟲飛走之類,這些草木蟲魚等等無不考其所自來,就是對於這些事物宇宙當中萬事萬物的起源,從天地山川一直到鳥獸草木,還有陰陽之妙、禮樂制度,凡是古今事物它的演變他都詳細的去考證。

  雙溪項彬爲它做序,陳振孫先生在《書錄解題》當中也說《中興書目》有記載,《事物紀原》這部書是十卷,是高承所撰寫的。他是元豐年間的人,這裡有記載二百一十七件事情。現在這部書就是他當時所看到的這個書,卻比原來《中興書目》所記載的多出了十卷,而且所記載的事情也多出了幾百件事。那這些應當是後人又增補進去的,通過這段記載陳振孫的《書錄解題》就可以知道,《事物紀原》這部書實際上就是出自於高承。是明朝簡敬他在刊刻這部書的時候沒有詳細的考證,實際上作者是很明確的。

  惟檢此本所載,這個本子就是四庫館臣所收錄在《四庫》當中的本子,是編修嚴福家藏本。 這個本子所記載的有一千七百六十五件事,跟陳振孫先生他所見到的又增加了好幾倍,可是仍然是十卷,而且這個本子並沒有項彬原序,所以這個跟前面陳振孫先生,還有趙希弁所記載的都不吻合,因此可以推斷可能是後來有人又增補了一些內容進去。所以《四庫》編撰的時代這些清代學者所看到的本子,應該就不是宋朝時期原本的樣貌,應該是有後人增加內容的。

  這裡它分了五十五部,它所分的部剛剛有給大家看到投影片上面的,從第一部到第五十五部我們都有放在投影片上面。 名目頗爲宂碎,就分的部是相當的多,有點冗長瑣碎。其所考論事始,就是每個事物它所考訂的源流也存在不准確的地方。它這裡有舉例子,比如說秦本紀這裡就有講名縣,談到名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可是他沒有再往上去考證,在《左傳》就有記載,宣公十一年,楚子縣陳。那杜預的注解就已經講的很清楚,是滅陳以爲縣,這是楚子縣陳的意思就是滅陳以爲縣。因此這部《事物紀原》所記的這個名縣自秦孝公,這個記載就不是很準確。另外它還有記載諸葛亮始造木牛,就是木牛流馬。

  師父上人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提到諸葛亮作木牛流馬這段典故。在這部《事物紀原》當中就有記載,就是諸葛亮始造木牛,這個木牛是什麼?也就是清朝時代人們比較常見的在小車的上面有前轅就叫木牛。前轅就是在車的前面有兩根直木,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這兩根直木是用來套這個駕車的牲畜比如說馬或者是其他的牲畜,這兩根直木的作用就是套著這個前面的駕車的牲畜的,這個叫前轅。這是木牛。什麼叫流馬?流馬就是獨推,就是民間所說的江州車子,這是《事物紀原》這部書的記載。但是它沒有考證到像《三國志》的注解當中就有引用諸葛亮的文籍記載,這裡面就有記載他所發明的這個木牛流馬,對它的記載是很詳盡的,跟清朝時代的這種獨輪車的制度是絕對不相同的,這也是證明這個書有的記載還是有不准確的地方。

  又如祓祓這一條,它不是引《晉書·東皙傳》所雲周公洛邑秦昭王河曲之事,亦失之眉睫之前。這個眉睫是指的眉毛跟睫毛,就是比喻近在眼前。這也是四庫館臣列舉出來《事物紀原》記載也有一些不准確的地方。但是除了它確實存在的問題之外,其他的內容大多數都是排比詳贍,這個詳贍呢,詳是詳細,贍有充足的意思,也有指文詞廣博華麗的意思。就是其他的內容大多數所列舉的還是非常詳盡的、充足的,足資核證。就是我們要考察許多事物的起源,用這部書來考證還是很有說服力的,因此在宋朝時期所留下來的類書當中,固猶有體要,這個體要就是體制綱要的意思,所以這部《事物紀原》還是有它特別的價值和作用。

  下面就來舉例子說明《事物紀原》這部書當中所記載的一些內容,我們來舉幾個例子。首先就是伯元先生在工具書之用法當中所舉的例子,就是我們在讀古書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古人有姓、氏、名、字、諱這些稱呼,他們的起源究竟是如何?就可以查找這部書。在新興書局所影印的《事物紀原》當中有編一個目錄索引,這就很方便查找。我們是直接用這個《四庫》的本子,用《四庫》的本子沒有索引,所以就只能根據前面的目錄來查找,但是有索引的話就很方便,就是姓、氏、名、字、諱直接就可以查到它是第幾頁。

  我們就會看到姓,它就有記載通典當中所說的「洎帝三五,運歷年紀,人皇之後,有五姓、四姓、七姓、十二姓紀,則姓之始,疑起於此」。我們中國人的姓起源是很早的。至太昊曰:「庖犧氏,風姓也」。你看在遠古三皇的時代,就是伏羲、神農的這個時代就已經有姓了。《易類是謀》當中說:「黃帝吹律定姓,疑姓自太昊始」,這個姓應該是從太昊的時代就開始了。「而黃帝定姓者,因生賜姓之始也」。還有陸法言的《風俗傳》當中說,「張王李趙」,這都是「黃帝所賜的姓」。

  接下來看氏,氏它所引的是《春秋左氏傳》的記載:「天子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蓋命氏之原尚矣。天皇而降皆稱,雖盤古之初亦曰氏也」。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氏,它的起源也是很早的,你看在盤古開天闢地的時代這時候就有氏。

  接下來看名,你看名它用《帝王世紀》的記載說:「神農母名女登」,神農的母親叫做女登。《春秋鉤命訣》當中說:「任氏感龍生帝魁」,這個魁就是炎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炎就是指的炎帝,黃是指黃帝。《左傳》當中說:「太皞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又太皞之母」,他的母親叫華胥,「則名疑始於伏犧氏之前」。就是名也是起源很早,可能在伏犧氏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再來是字,這是《禮記·郊特牲》的記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冠而字,成人之道也。字所以貴名」。也就是古人他出生之後有了名,但是等到他行冠禮就是成年之後,這時候就要起字,就是冠而字之,這時候就有字。《帝王世紀》當中說:「少皞帝名摯字青陽,則自金天氏始為字也」。就是少皞金天氏,從這時候開始就有了字,那你看它的起源也是很早。

  再來諱,這是人過世之後有諱。《周禮·小史之職》「有事詔王之諱」。《春秋·左氏傳》當中說:「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從這裡記載就可以知道這個諱是從周朝的時期開始的。《禮記·祭義》當中說:「大王稱諱如見親」。這是伯元先生所舉的這個例子。

  我們在這裡也有給大家舉的例子,這是直接用《四庫全書》的本子來查找,在師保輔相部二十,大家查找這個部就是在九百二十至一百一十三,這一頁大家就會看到太師、太傅、太保。這是古時候君王他是非常重視皇太子的教育,所以就有設置太師、太傅跟太保。大家看這是三師,三師是《尚書》的<周官>當中記載:「乃立太師、太傅、太保茲為三公,晉以為上公,後魏始號三師」。到後魏的時期就叫做三師,之前是稱作三公或者上公。

  太師是虞官在商朝的時代就是以箕子為太師,箕子我們要是讀過這個《洪範九疇》,就瞭解他那個時代,他是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國家的大經大法。所以箕子他是太師漢官儀曰「紂時胥餘為之」,胥餘是太師,「或雲胥餘箕子字也」,胥餘就是箕子的字。「書微子作誥父師少師是也」。在《史記》當中說「周成王為太子」,就是周成王他還是太子的時候,「以太公望為太師」,太公望就是薑太公,薑太公是周成王的太師。「續事始曰史記,周文王得呂尚於磻溪以為師謂之太師」。古時候太師、太傅跟太保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分工,比如說在教導皇太子的時候,有的人是專門輔導他如何去治理國家,要掌握治國平天下的能力。有的是輔導皇太子在道德品行上面要不斷的去提升,有的是專門照顧生活上的教育。所以太師、太傅、太保他有各自的職責與分工。

  太傅,這裡說:「周官或曰古官」,古時候的官員,《通典》當中記載是成王,就是周成王的時候,「畢公為之」,畢公就是擔任太傅的官職。《大戴禮記》當中說:「周公始為之」,所以周公就是周成王的太傅。

  太保呢,虞官杜佑,杜佑在《通典》當中說:「商太甲時」,這個時代就是殷商的時代,太甲他是伊尹為之,伊尹就是太甲的太保。文王世子當中說:「虞有師保是也」。總之,無論是太師、太傅還是太保都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古時候的君王是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都是筵請了整個國家當中最有德行學問的老師來教導這個皇太子。

  下面又給大家舉的一個例子是《事物紀原》的卷四,在經籍藝文部十七,就會看到關於文字的起源。我們知道文字是倉頡造字,這個倉頡他是黃帝時代的史官,他在黃帝的時期創造了文字,這對於文明的發展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淮南子》當中就有說:「昔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這個文字的創造是一個驚天地動鬼神的大事。《說文解字》的序當中也談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什麼叫文,就是依類象形叫做文。什麼叫字,其後形聲相益這個叫做字。這是倉頡他根據鳥獸之痕跡和山川行物、風雲的變異等等,他分門別類的來繪製創造了這個書契的文字,所以就結束了上古時代結繩記事的這種生活方式。

  我們看到江逸子老師他在《華夏道統源流圖》當中,有繪製了倉頡的這個德相,讓我們深深的感恩在歷史上有這麼多的古聖先賢,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跟發展做出了不起的貢獻。我們如果想要瞭解到這個文字它的整個起源的歷程,在《事物紀原》的卷四經籍藝文部十七,大家就可以看到這個關於文字的起源的記載。首先它也是先引用《淮南子》的記載就是:「蒼頡之初作書以辨治百官領理萬事,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逺」。所以文字就是倉頡所發明的。《淮南子》又說:「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真的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一件大事」。《呂氏春秋》當中也有記載:「蒼頡作書注雲蒼頡生而知書寫倣鳥跡以造文字」。

  《黃帝內傳》曰:「帝煞蚩尤因命蒼頡造文字以變質」。這都是記載倉頡造字,還有《帝王世紀》當中說:「蒼頡取像鳥跡始作文字」。李瀚的《䝉求》當中說:「蒼頡黃帝史臣,觀鳥跡以作文字,鬼夜哭龍潛藏」。可見這個文字的發明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晉衛恆說:「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蒼頡始作書,葢觀鳥跡以興思」。下面是《世本》的記載,世本還有字源,字源當中就有談到:「庖犧氏獲景龍作龍書,炎帝因嘉禾作穂書,蒼頡變古文寫鳥跡作鳥跡篆,少昊作鸞鳯書取似古文,髙陽作科鬥書,堯因軒轅龜圖作龜書,夏後氏作形似篆,商務光作倒薤篆今曰薤葉,周瑞赤雀丹烏作鳥書,還有媒氏作填書,今曰勒字書斷曰」。

  後面這個就是讓我們知道,從小篆到隸書到行書、草書這個歷程,這就談到皇帝的史官倉頡作大篆,到了周宣王太史籀,周宣王時代的史籀是作小篆。丞相李斯作八分,秦羽人上穀王次仲作隸書,這時候就有隸書。秦獄吏下邽程邈作飛白,漢左中郎將蔡邕作章草,漢黃門令史遊作行書,後漢頴川劉徳升作草書。這一段文就讓我們看到從倉頡創造文字以來,這個字的字形字體在歷史上也是有一個演變的過程。無論是大篆、小篆、隸書還是章草、行書等等,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學者對於這個文字的演變做出了他的歷史貢獻。

  我們在這裡舉的這個例子,我們在學習《聖學根之根——三字經》就會學到這句經文,就是「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在講解這個經文的時候,大家就可以通過《事物紀原》這樣的書,可以查找到比較原始的歷史資料。這樣講解的時候我們就有更多的依據來為大家說明,這個文字是如何起源的,文字又有經過怎樣的一個字形的演變。從古文、大小篆一直到隸書、草書它是怎麼演變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給各位老師跟學生講的非常清楚明白。

  師父上人在這裡也有引用瑞典高本漢先生所說的:「漢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廢,經書必須讀」。這個漢字跟文言文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是起的至關最重要的作用,它作為文明跟文化的載體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急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發心來學習和繼承。只有把這些中國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個漢字文言文真正掌握了之後,這如同手上有一把金鑰匙,無論我們是要開啟《四庫全書》還是《龍藏》、《道藏》等等儒釋道的經典,有了文言文這把鑰匙,有了漢字這個載體大家才有可能來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於《事物紀原》這部書就跟大家介紹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介紹第二部查找事物起源的工具書,就是《格致鏡原》。

  《格致鏡原》伯元先生給我們介紹這部書有一百卷,是清朝時期陳龍文所編的,在清朝雍正十三年正式刊行。陳龍文他讀了一些書,就是《物原》還有《事始》、《事物原始》、《說原》和《紀原》這些書。他覺得這些書雖然是可以用來查找一些事物的起源,但是有的地方他們講的就比較簡略而不夠詳盡,或者是有一些缺失而不夠完備的地方。於是陳龍文他決定就要編輯撰寫這部《格致鏡原》,他希望可以把宇宙當中的這些萬事萬物,可以更好的在這一部書當中把它闡釋清楚。包括天文、地理、人事還有草木、昆蟲這麼細碎的內容,他都有收錄在其中。

  因就古人所賦之物,推暨古人所未賦之物,一形一質,皆考其,他都會考察它的出處並且分析它的名類,於是就有了這一百卷的《格致鏡原》這部書。這部書是用來考證的,就是每考證一個事物一定要把它的來龍去脈都講述清楚,乃至他的名號、體類、製作等等都要講述清楚。有的是比較長的內容,有的就是幾句話。必繫書名,這些內容都是那一部書所記載的他一定會寫清楚,有時候對於這個書名不清楚的他也會把作者寫上來。他所徵引的主要是從經史的典籍當中去引證,可是他也有參考其他的一些從書、俗說等等的。而他的年代主要是在明季之前,這就比較精約了,他每記載的一個事物都隨著這個事物的詳略來作為標首,如果講的比較多它的內容就包括總論、名類、稱號、紀異這麼多條目來區別,如果比較少的他就連類而錄諸某物,你看他是不拘一格但是也有他的一定的體例。

  《格致鏡原》這部書是一百卷,裡面分了三十類,還有一些另為類而不成卷的他就附在各類的後面。這部書的記載務博,但是它的篇帙又比較簡約。爬羅梳剔,它的編次是很有條理的,這跟其他的有許多類書是很不同的。如果要考證一個事物它的原始的流變,查這部書是很方便。在《四庫全書》就是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當中,《格致鏡原》是從子部三三七類書類開始,我記得它是有兩冊一跟二,就是第一冊是從子部的三三七類書類開始,其他內容就依次往下編排。在目次當中我們就會看到《格致鏡原》這是一,就是它的第一冊,是清代陳元龍所撰寫的,我們來看一下提要的文。

  《格致鏡原》這一百卷收入《四庫》的就是江蘇巡撫的採進本,在《格致鏡原》的提要當中四庫館臣就有介紹,首先是他的作者是國朝陳元龍撰。這國朝指的就是清朝,元龍,陳元龍他的字叫廣陵,是海寧人。他在康熙乙丑年考中了進士,後來陳元龍的官位做到文淵閣大學士。這個文淵閣就跟這部《四庫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是同樣的名。陳元龍他的官位就是文淵閣大學士,謚號是文簡。《格致鏡原》這部書是陳元龍所作的類事之書,所以它被收在類書類當中。它為什麼叫做《格致鏡原》?自昔類書,就是往昔有很多的類書往往都是縷陳舊蹟,舊蹟這是指過去所發生的這些事情,他都很詳細的把它記載下來。這是為了跟《史傳》跟《史冊》相互參考用的。

  往昔這些類書有的是臚列典章,這個臚列就是陳列的意思。就把典章陳列下來,與會要相佐,這個會要在古時候它是指一種書的名稱,這個會要它是分的很多門類來記載這個時代的典章制度還有文物的故實,這叫做會要。所以有一類的類書它是把整個典章陳列出來,是跟會要這類的書是相輔相成的。而《格致鏡原》這部書它所採集的分作三十類,這三十類在提要當中都有列出來。

  我們看一下在《四庫全書》的這個原書當中,它的分類並沒有單獨做一個目錄,因此我們通過這個提要,《四庫提要》瞭解它的分類再來查找。這三十類就是乾象、坤輿、身體、冠服、宮室、飲食、布帛、舟車、朝制、珍寶、文具、武備、禮器、樂器、耕織器物還有日用器物、居處器物、香奩器物、燕賞器物、玩戲器物、穀、蔬、木、草、花、果、鳥、獸,最後面還有水族跟昆蟲,就是這三十類。這個奩,香奩指的是婦女的化妝箱這一類的器物,奩就是裝這個婦女梳妝用品的小匣子叫做奩,香奩就是女子婦女的化妝箱,總之它包羅的範圍很廣。

  下面這段文很重要,以上這三十類皆博物之學,這個博物就是指博通萬物這樣的一個學問,所以叫做格致。因為古人講格致是什麼意思?這是儒家的一個用詞,格致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來推求新的知識叫做格致。我們看它分的這三十類都是博通萬物的這個學問,因此這個書名叫《格致鏡原》,格致就是從這裡來的。接下來它說:又每物,每個事物必溯其本始,溯就是往上或者往前來推求每個事物它的本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這個意思。例如《事物紀原》這一點它跟《格致鏡原》是比較相近的,所以就叫做鏡原,這就是《格致鏡原》這個名稱的由來。

  其採擷極博,這個採擷就是它所採用的這些圖書的範圍是很廣的,這個擷,《廣韻》當中說擷是捋取,就是採取的意思。它採取的圖書內容是很廣博的,而編次具有條理,它又編的很有條理。再來就是明朝的人他所編的類書大多數都是沒有記載這個原書的名稱,這就會讓人家覺得他是不是竊取古人的說法來作為自己的說法,那總之是有點講不清楚。所以《格致鏡原》這部書它在這點上就做的很好,它每一句話每一段文是從那一本書記載的,一定把它寫的很清楚,原書的名字一定記載的很清楚。有時候它所根據的也許是出自於近代的本子,不能夠盡泝其源,泝它有逆水而上的意思,也就是追溯它的源頭。雖然也存在這樣的一些問題,但是這部《格致鏡原》它編輯的體例秩然,這個體例就是著作的一個編寫格式,秩然是很整飭的樣子,就是它的體例是非常整飭,很嚴謹而有條理的。

  首尾貫串,這是它的優點,無諸家叢宂猥雜之病,這個宂就是雜亂,猥也是混亂的意思。就是其他的書籍有的內容它編的比較混亂,這一點在《格致鏡原》這部書當中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亦庶幾乎稱精核矣,你看精核這兩個字就是四庫館臣對於《格致鏡原》的一個肯定正面的評價。精核就是詳細的考核,可以說《格致鏡原》它對於每個事物的這個考核是很精確精審的。這個書是康熙戊子丁亥年間所作,也就是陳元龍他歸養是回家修養的意思,就是他已經不在朝廷任職了,回到家裡的時候他就開始編輯整理這部《格致鏡原》。後來他又到廣西這一帶去做官,擔任廣西巡府,這個時候《格致鏡原》這部書就已經完成了。於是他就是在兩廣這一帶把它刊刻流通的,最後到了乾隆時期就被編入了《四庫全書》當中。《四庫全書》所收錄的本子就是江蘇巡府採進本,這是關於《格致鏡原》的相關的情況。

  我們來看一下伯元先生有舉了例子,就是我們如何來使用《格致鏡原》這部書。他所舉的例子是《資治通鑒》當中,比如我們打開《資治通鑒》一開頭就會看到司馬光,前面有一串都是跟他的職務榮譽等等有關的。

  這一段很長你看:「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充理檢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這麼長。那如果我們想瞭解什麼是「紫金魚袋」,它的起源跟流變就可以查《格致鏡原》,在卷三十朝製類下面就有「魚袋」這一條。這段文很長,總之歸納起來我們就可以瞭解到「魚袋」這個稱呼,是從唐朝的時代開始的,「紫金魚袋」意思就是衣紫服,就是身上穿著紫服,這是古人官員穿的這個衣服。而佩魚帶以金飾之,身上配著魚袋,以金飾之。

  宋朝時期的魚袋之製是從宋太宗的雍熙元年開始,司馬光先生他的官位做到諫議大夫,根據神宗元豐年制書還有徽宗大觀年制書,自得賜紫金魚袋就是這個意思。總之這官員賜紫金魚袋這是非常榮耀的一件事情,這是伯元先生所舉的例子。

  我們看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這個《格致鏡原》的本子,我們在這裡也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出自《格致鏡原》卷二十二飲食類。這個飲食對於百姓生活是很重要的,所謂民以食為天,所以在飲食類當中這個卷二十二這裡是飲食類二,在ppt上大家看到一零三一至三一八這一頁,首先就會看到酪還有酥。

  做過三時繫念的同學都會很熟悉一段文,就是醍醐酥酪,鹹自乳生。這個酥根酪這裡都有介紹,不過我們要介紹的不是酥跟酪,是後面這個粥。粥就是稀飯,粥對於中國的老百姓日常生活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飲食,特別是一個人年紀大了之後,這個粥是一種很容易吸收跟消化的一種食品。我們如果想瞭解粥在中國人的歷史上,都曾經起過怎樣的重要的作用,這時候就可以來看這個粥,它後面還有飯,這都是跟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你看它怎麼解釋粥,它是先從《廣雅》、《釋名》、《說文》這些書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漢學工具書的課程當中已經有跟大家介紹過這些書。《廣雅》怎麼說?《廣雅》說粥糜饘也,這個糜是指濃稠的稀飯,古人講粥有分濃的粥跟淡的粥,就是比較清的粥,這是濃粥跟薄粥它有分開。在這個文字漢字當中,就《說文解字》裡面它是會有不同的字來代表什麼是薄粥什麼是濃粥。這個糜,粥糜饘也。糜跟饘這兩個字都是指濃稠的粥,指濃稠的稀飯,所以《廣雅》就是用糜饘來解釋這個粥。

  我們再來看《釋名》,《釋名》說「糜,煮米使糜爛也」,就是把這個米煮的軟軟的,很軟、很糜爛這樣的食物就叫做粥。「粥,濯於糜粥粥然也」,這是《釋名》的解釋。

  《說文解字》是怎麼解釋呢?「饘糜也」,這個跟《廣雅》解釋是比較近的,就是饘和糜所指的都是比較濃稠的稀飯。「宋謂之餬」,宋這就不是宋朝了,因為這是《說文解字》,這個宋就是應該是指宋國,這個餬也是指的濃稠的粥。「周謂之饘」,就是在周稱它作饘,在宋稱它作餬。宋衞謂之餰,這個餰也是粥的另外一個稱呼,所以從這裡大家會看到跟粥有關的字,在《說文解字》裡面就有饘、有糜、有餬、有餰,就是這個食字旁再一個衍這個字也讀餰,同樣是粥你看古人就有這麼多個字來形容它,但是有的粥是薄粥,有的字指的是薄粥,有的字指的是濃稠的粥。

  我們來看一下揚雄的《方言》就知道什麼是薄粥,《方言》當中說「粥稠者曰饘」,就是說這個稀飯如果是煮的很稠的稀飯古人就叫做饘,饘就是指的濃粥。「稀者曰酏」,這個字念酏,酏指的就是薄粥。如果這個稀飯煮的是很稀的,就是它的飯米粒比較少湯汁比較多,這種粥就叫做酏,左邊一個酉字旁右邊一個也這個字念酏。你看才短短的這幾行字,我們在《格致鏡原》裡面就看到《廣雅》、《釋名》、《說文》還有《方言》的解釋,就是古人講到粥也就是稀飯,就有這麼多的字來形容它,可見這個粥在古人的生活當中就是起的很重要的作用。

  《周書》裡面記載:「黃帝始烹穀為粥」,你看稀飯這個粥它的起源這麼古老,軒轅黃帝的時代就已經有了。月令這是《禮記月令》裡面記載:「八月養衰老行糜粥」。所以老年人是很適合喝這個粥的,因為它很容易吸收消化,然後又不用去咀嚼吞咽的很辛苦,這是對於我們中國人的體質來講這個粥是起的很重要作用。《禮記·內則》裡面記載:「小切狼臅膏以與稻米為酏」,你看這個酏就是薄粥,剛剛我們在《方言》裡面看到的薄粥就是酏。這種稀飯就是比較稀的這種稀飯,真正叫稀飯不是很稠的那種稀飯。

  註以其膏溲稻米之粉和米作粥糜也,這是古人粥是怎麼做的這裡就有講的很清楚。中間這一段我們就不講了,這個粥的起源大家可以自己來看,我們這裡只是舉其中幾個重點來分享一下。這個《續齊諧記》當中記載,吳縣這個地方有個人叫張成,有一天他晚上見到一個婦人站在這個房子上面南角,她就跟張成打招呼,招手跟他說這個地方是君家蠶室,就是古人他要養蠶織布這個地方。我就是這個地方的神明,每年的正月半你們要煮白粥泛膏要祭拜我,那我就可以讓你的這個蠶桑,就是養蠶的這個工作可以進展的很順利。她說完了之後就不見了,於是這個張成他去按照神明給他的指示就做了這個膏粥,後來果然他養蠶這個工作就做的很順利很有收入。所以現在正月半做白膏粥這個傳統,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還有《鄴中記》當中記載並州之俗,就是說我們中國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光是一個粥你在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的地方,關於粥有關的傳統都會有差異。《鄴中記》當中記載這是並州的風俗是冬至後的百日,這是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這是跟清明節的歷史有關,介子推的歷史。

  還有《荊楚嵗時記》:「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小荳故冬至作赤荳粥以禳之」,這是《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也就是古人記載就是為什麼冬至要煮這個赤荳粥,這個赤荳就是赤小豆,是因為疫鬼畏赤小豆,疫鬼這個疫就是瘟疫,就像現在到處流行的瘟疫,古人就是常常會稱疫鬼,疫鬼我們曾經聽中醫講過疫鬼怕火,還有疫鬼這個《荊楚歲時記》記載,疫鬼還怕赤小豆,所以在冬至的時候中國人會煮赤荳粥,就是為了避這個瘟疫才會有這種習俗。以禳之,這個禳就是祭神來祈求消除災變的意思。

  還有《天中記》,這裡記載的是臘八粥,像宋時宋朝的時代東京十二月初八,都城各個寺院當中會做浴佛會並且送七寶五味粥,這個粥就叫臘八粥。還有《嵗時雜記》當中說,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這一天是釋迦摩尼佛成道日,僧家就是在寺院當中會以乳蕈、胡桃、百合等造七寶粥,這種粥是鹹的,供佛及僧道檀越。這個也是臘八粥,不過這種臘八粥是鹹的,我們也吃過一些臘八粥是甜的。

  《風土記》當中記載:吳中臘月二十五日煮赤豆做糜,這就是赤豆粥。暮夜闔家同享,到了晚上就是臘月二十五的晚上,全家人就一起喝這個赤豆的稀飯。雲能辟瘟氣,就是能夠避這個瘟疫,這是古人的習俗。雖然有的家人是離家很遠沒有歸來,家人也會給他留一碗這個赤豆就是紅豆的粥。但前面這個記載是叫赤小豆,就這可能就還不是我們一般的那種大紅豆,可能是小的那種赤小豆。

  分至繈褓小兒及僮僕皆預故名口數粥,也就全家上下乃至於繈褓中的小嬰兒,還有出外在家沒有回來的以及家裡的僮僕,每個人都會有一碗這個粥,所以這種粥就叫口數粥。豆粥本上月望日祭門故事流傳扵此。總之,中國歷史上都會有很多民俗跟這個粥也是有關的,我們這裡就看到兩段,就是為什麼在冬至或者臘月的時候要煮這個赤小豆粥以及赤豆就是紅豆粥或者紅小豆粥,都是為了能夠避這個瘟疫,這是古人的風俗。

  後面的文還有還有很長我們沒有列出來,但是在投影片上大家都能夠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粥的後面還有飯,反正跟飲食有關的你看它記載的是這樣的詳盡。所以《格致鏡原》這部書對於我們要查找事物的起源,確實是相當的方便,是一部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工具書。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