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

  

開吉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21/7/10  英國漢學院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漢學工具書——開啟四庫的鑰匙》第三十四集。今天要學習的工具書是《檢查書籍內容的工具書》,首先就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開始學起。關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了這個課程的老師和同學們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我們從介紹《十三經》開始,經史子集的這些典籍凡是有收錄在《四庫》當中都會介紹它的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它一共有二百卷,是在清朝時期永瑢等大臣奉朝廷的詔令編撰的。《四庫提要》它所搜羅的圖書有一萬零三百三十一種,每一種圖書都有寫這個提要。這個內容大家應該會覺得很熟悉了,我們學了這麼多提要的內容,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它會對於一部書的作者先做簡要的介紹,之後關於這部書內容的得失都會加以論述。在清朝乾隆之前,我們中國的古代典籍沒有失傳的這個部分,大多數都收羅在其中,甚至於有的已經失傳的典籍,四庫館臣還特地從一些類書等資料當中再進一步做輯佚的工作,才使這些典籍得以保存下來,所以《四庫提要》可以說是中國古書書名的一部大詞典了。

  這部書所收的書名還有作者,剛剛介紹過圖書是收了一萬零三百三十一種的圖書。它的分類是按照經、史、子、集這四部的分類法,按照這類來排序的都有提綱列目。像經部它分做十類,史部則是分做十五類,子部有十四類,集部是五類。所以平常我們在查找的時候首先就是要搞清楚這部書,它是收在哪一類當中,然後再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來查找它在《四庫》當中是那一冊。

  如果這個書流別比較繁碎的,在下面會給它又分出一些子目,讓它的條例就更加的清楚明瞭。它所收錄的圖書是以時代先後的次序來排列的,而歷代帝王他們所寫的這些作品,就是他們所出版的屬於欽定的這些圖書,它就是根據《隋書經籍志》的體例,都放在每個朝代開頭的部分。

  而經、史、子、集這四部,它每一部開頭都會先有總序,這些總序我們也有跟大家介紹過一部分。這個總序就是講述它源流正辯,還有通過這個總序來挈它的綱領。在它所收的這四十三類開頭的部分,也會寫上小序,這個小序讓我們對於這個類就會有所瞭解。如果它講述的意猶未盡的部分,就會在子目的後面,或者在這一條的下面還會附上一段案語來進行說明。而藝文印書館所影印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它的後面就附了陳乃乾先生所作的索引,這個索引就是《四庫全書總目》未收書目索引。

  另外平常我們所使用的,是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這個文淵閣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在使用的時候平常一定是會常常要查找《四庫提要》的。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它也是按經史子集來分這個總目,會有總目一、總目二一直到總目五。在總目五集部二這部書當中就附有索引,我們會看到它的索引是用四角號碼的檢字法,同時也有筆劃部首的索引。因此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總目五,它附錄的這個索引就可以根據索引來查找我們所要查找的圖書。它既有這個書名的索引,也有作者的索引,因此要查找的話就很方便。如果大家不熟悉四角號碼的索引方法,也是可以採用筆劃部首的方式來檢索,這樣查找起來就會更加的方便。

  這個是《四庫提要》。此外關於《檢查書籍內容的工具書》伯元先生還為我們介紹了其他的這些圖書,我們都在這裡來做簡要的說明。第二部就是《四庫未收書目提要》,這部書一共是有五卷,是清朝的時代學者阮元所編撰的。這個《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就收在《揅經室外集》當中,這是清朝的學者阮元他在浙江這一帶曾經去購買許多的圖書,這些圖書都是《四庫全書》沒有收錄的,一共有一百七十五種。

  他把這些書都呈送到內府當中,而且他每呈送一部書就會仿照《四庫提要》的方法,同時也編了一部提要,這個提要就是《四庫》沒有收錄的書目的提要。他所考訂的都會查找這部書的原委,並且由鮑廷博和何元錫這兩位學者一起來進行審定。而阮元他則親自做這個改定的工作,然後再呈到內府當中去。這樣子積少成多就編成了這部《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而伯元先生有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如果要查阮元先生這部書就可以查找《四庫索引》。比如說師父上人在最近的十多年當中,找到了《群書治要》這部書,並且在全世界廣為流通《群書治要》各種不同的版本,就翻成了各國的語言。

  關於這部《群書治要》因為它是沒有收在《四庫全書》當中,如果要瞭解《群書治要》是什麼性質的書就可以查找《四庫索引》。《群書治要》這是魏徵等大臣所編的,因此在索引的魏徵的魏十八劃就可以找到魏徵《群書治要》未收二,這就是指唐朝時期魏徵的《群書治要》這部書,是在《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的第二卷。於是查《未收書目提要》第二卷就會找到《群書治要》五十卷。

  這裡一段提要就是阮元所編寫的,我們會看到介紹《群書治要》說是唐朝魏徵等奉敕撰,也就是奉唐太宗的指令來編撰這部《群書治要》。

  魏徵他的字是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官位做到太子太師,謚號是文貞。他的事蹟在《唐書》的本傳當中就可以找得到。王溥在《唐會要》當中就有提到:秘書監魏徵撰《群書治要》,這是在貞觀年間他所編撰的。同時還說太宗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欲覽前王得失,他希望知道古聖先王是如何來治國平天下,爰自六經,訖於諸子,上始五年,下盡晉年,就編成了這一部《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編成之後,書成,諸王各賜一本,這是《唐會要》的記載。另外在《唐書蕭德言傳》當中也有記載:唐太宗下詔讓魏徵、虞世南、褚亮還有蕭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從這些典籍當中去查找古聖先王是如何治國平天下,於是就編成了這部《群書治要》。《群書治要》編輯完成之後,唐太宗他非常喜愛這部書,這是愛其書博而得要。並且唐太宗還特別讚歎說:「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都是這些大臣他們的功勞,才使得唐太宗可以通過《群書治要》這部書來治理大唐王朝。德言賚賜尤渥,所以這個賚就是賞賜,就是對蕭德言的賞賜尤其是豐厚。

  阮元在這裡就有談到,實際上這部《群書治要》是出自蕭德言之手,是蕭德言所編撰的。故《唐書》於魏徵、虞世南、褚亮傳皆不及也。這一點我記得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有許多老師也是受師父上人的感召,專門從事於《群書治要》的弘揚的工作。同樣也有一位蕭老師,他就曾經跟師父上人說過根據他的研究,《群書治要》實際上是出自於蕭德言之手。我們在這一段阮元的這段提要當中就可以證明這個歷史的真相。這部書非常可惜的就是唐朝之後就失傳了,所以我們在《宋史藝文志》當中,就已經看不到《群書治要》這部書。從這裡就知道它失傳的年代已經非常久遠,阮元他所看到的《群書治要》的本子則是日本人重新翻印的本子,在前面就有魏徵的序文。

  今觀所載,就是阮元看了《群書治要》這部書,就瞭解到這部書是專主治要,它主要是用來治國的,不事修辭,因此對於像詩詞文章之類的並不是它要強調的重點,它主要是為了政治來服務的。凡有關乎政術,存乎勸戒者,莫不彚而輯之。所以跟政治有關的如何來治理國家,這在《群書治要》當中是充分的體現出來。即所采各書,並屬初唐善策,與近刊多有不同。因為唐朝時代所能夠看到的這些圖書典籍,當然跟後世之人又不盡相同,所以《群書治要》所選取的這些圖書,也都是唐朝時代所能夠看到的非常好的這個本子。

  這部書藝文印書館也有把它印出來,就是《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在民國年間燕京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社引得編撰處,就編了一部引得叫做《四庫全書總目及未收書目引得》。這個《引得》是分成兩冊,上冊主要是列的書名,下冊是列人名。它不但編輯的很嚴謹,採集沒有什麼遺漏,而且凡是一部書有兩個稱謂,兩個人名字相同,還有偽書的著作者的問題等等,這些內容都會一一的把它列進去,所以我們讀了之後就能夠一目了然,這就是《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接著我們來看第三部就是《四庫大詞辭》,這是民國年間楊家駱先生所編的,是在民國二十年這個時候,是由南京東瓜市中國圖書大辭典館來初版的。《四庫大辭典》它是以《四庫》的總目著錄的存目的書,還有它的著作者以這個範圍,凡是這個範圍當中的書名跟人名,它都會各立一條,並且按照王雲五先生四角號碼的排列方法,在書名下面會著明這部書的提要,還有註明它的版本和總目原書當中的編次。

  人名下面它會著錄三項的內容,一個是所著的這個書的名稱,第二個是他的傳記,還有詳細傳記參考書。書後附錄也有三種,一個是助檢表還有索引,第二就是《四庫全書》的概述,第三是胡玉縉所著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六十卷,補遺一卷,還有未收書目補正二卷。這部書因為他把作者還有書名都是分條來排列,所以檢索起來就非常方便,也可以用筆劃索引、拼音索引的方法來查找。

  下面這第四部就是《叢書大辭典》,關於《叢書》伯元先生有比較詳細的介紹,他是根據年代來給我們做這個介紹。這個《叢書》雖然它是起自於唐代,實際上在唐朝的時期是有名無實的。而開明、清以來的叢書之體,是始於宋朝時期,就是宋寧宗這個時期,有一位學者叫俞鼎孫,他編了一部《儒學警悟》,所以《叢書》實際上是從宋朝的時期開始。《儒學警悟》四十卷在《宋史藝文志》當中是把它排在子部類事類。所以這個叢書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之後還有宋朝左圭的《百川學海》它有十集,它所收的有很多是唐宋以來的短書小說還有宋人的詩話、筆談等等,宋代的叢書還有何去非的《武經七書》,這是宋朝時期。

  到了元朝,元朝的叢書值得稱述的地方就是杜思敬他所編輯的《濟生拔萃》,有收了十八種醫書。

  到了明代陶宗儀他有一部《說郛》一百卷,他所引用的也是叢書的體例。伯元先生又有列舉出許多明朝以來的這些叢書。

  到了清代學術就邁向了正軌,可以說遠非前代可以跟它相比。我們通過學習《四庫全書》、《四庫提要》還有《四庫全書》當中所收錄的這些圖書,就可以看出清代的學術確實是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在清朝開國之初就有許多的叢書,比如納蘭成德的《通志堂經解》等等。到了顧炎武他作的《音學五書》,這是考定音韻的。張士俊作《澤存堂五種》這都是小學方面的著作。這尤其是這個時期就是清朝初年叢書的代表之作。伯元先生讚歎它是尤為菁英,這個書是作的非常好。

  乾嘉以來就是乾隆嘉慶之後,這個叢書就有像盧文弨的《抱經堂叢書》,還有鮑廷博的《知不足齋叢書》以及阮元的《學海堂經解》等等。還有像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都是乾嘉以來,在叢書方面非常重要的著作。道光咸豐之後有王先謙的《南菁書院經解》等等,這個叢書的編輯也是非常豐富的。此外叢書就是除了文、史之外,還兼收地理、目錄、金石、佛錄等等的內容,就有鬱松年的《宜稼堂叢書》還有李錫齡的《惜陰軒叢書》。另外像廣雅書局的《廣雅叢書》等等,這都是伯元先生所為我們介紹的。

  再來同光年間,這就是同治跟光緒的年間,我們中國也有許多的學者繼續在編輯叢書,叢書的編輯對於保存文獻,對於恢弘學術的功勞是很大的。到了民國時期因為學術的分科就越來越細,所以叢書的網羅也就越來越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例如像考訂鳴沙秘笈陰虛文字這一類的,就有羅振玉先生的《吉石盦叢書》、《鳴沙石室古籍叢殘》,還有王國維的《藝術叢書》、《學術叢書》。此外還有專門勘校詞曲、專門搜羅目錄的這些叢書。其中在民國年間伯元先生讚歎為最盡叢書之用者就是《四部叢刊》、《四部備要》還有《叢書集成》以及《百部叢書》。

  我記得這個《四部叢刊》、《四部備要》,之前我們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就是在一樓的工具書閱覽室常常能夠看到這些書。這都是在研究漢學特別需要用到的這個從書的內容,而這些書都是在民國以來所編輯的。這個《四部叢刊》是商務印書館所印的,關於《四部叢刊》它具備的六項優點,伯元先生在這裡也一一的為我們列舉出來。它有初編、續編,像初編它就收了三百四十八種書,有二千九百七十九冊,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二卷,百衲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四十卷別行,再來續編是二百一十三種六千九百六十四卷。還有三編,三編是二百零一種六千七百四十七卷。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它的分量是相當之大了,可以說是學海的鉅觀,書林的創舉,這是伯元先生對他的讚歎。

  再來像《四部備要》,《四部備要》就是中華書局所印的,都凡三百五十一種,一萬一千二百零五卷。《四部備要》這個典籍它大多都是以近代的儒者校注的本子來作為依據,而務求合應用的需要,所以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這個書也尤其是方便。還有《叢書集成》,《叢書集成》是商務印書館所印的,它選取了六千種書,有二萬零七十多卷,它除掉重複的部分實際上是存二萬卷,這是《叢書集成》。這個藝文藝書館有這個出版過《百部叢書集成》,這個對於學術文化都是有很大的貢獻。這是伯元先生為我們介紹的關於這個叢書,最早從宋代以來叢書編輯的情況,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有非常重要的叢書。

  這部《叢書大辭典》按照條目的性質有分做四種,一個是叢書總條目,第二個是叢書撰編校刊的人名,第三個是叢書的子目書名,第四則是叢書子目各書的撰著者人名,這四個方面是按照辭典綜式綜合的來排列。關於這個書詳細的情況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做特別詳細的介紹,大家有興趣的就可以直接來看伯元先生所作的這個工具書之用法。

  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五就是《叢書總目類編》,這個類編所收的叢書是二千七百九十七種,都是屬於古典文獻。這部書它分作彚編跟類編這兩個部分,彚編則是分雜纂、輯佚、郡邑、氏族、獨撰這五類,而類編是分做經史子集四類。它的書名根據原書著錄,凡是題「一名」的,都是附注在後面,而重編、增刻而著名改題的,也都一併收錄在裡面,以另外一種字體來作為區別,它沒有題名的部分則根據各家的目錄來擬寫。這部《叢書總目類編》編末還附有《叢書書名索引》,還有《索引字頭筆劃檢字》,就是可以檢索所有叢書當中包括各種著作的子目的書目。索引當中這個號碼,就是正體字的部分是《叢書總目類編》的頁碼,斜體字就是這個叢書在類編當中的次第。伯元先生也有舉例子,比如說想查找《古逸叢書》包含哪些書就可以在這裡面去查找。

  最後我們介紹第六種,簡單介紹第六種就是這個《藝文志二十種綜合引得》,這也是檢查書籍內容的工具書。藝文志二十種都有哪二十種?關於這個《藝文志》就是我們這個課堂當中常常給大家介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我們就會看到四庫館臣常常在提要當中會給我們介紹像《漢書藝文志》,還有像《隋書經籍志》等等這當中的記載。所以要考察這些典籍的源流,正史當中所記載的《藝文志》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比如說像《群書治要》我們剛剛有介紹過,《群書治要》唐朝之後它失傳了,那怎麼知道這部書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這時候就可以查找正史的《藝文志》。例如像《群書治要》這部書就是在宋史的藝文志當中就已經沒有記載這部書了,這就說明至少在宋代這個時期《群書治要》就已經不復存在,就已經佚失了,後來又是從日本再重新傳回中國。所以根據正史的《藝文志》是可以考訂許多圖書在歷史上它這個沿革的歷程。

  這藝文志二十種是包括哪二十種?有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有姚振宗《後漢藝文志》;還有《三國藝文志》;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還有長孫無忌等的《隋書經籍志》,這《隋書經籍志》跟《漢書藝文志》一樣,在《四顧提要》當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還有劉昫等人的《舊唐書經籍志》;歐陽修等人的《新唐書藝文志》;還有顧懷三《補五代史藝文志》;以及托克托等《宋史藝文志》;盧文弨的《宋史藝文志補》;《補遼金元藝文志》;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還有錢大昕先生的《補元史藝文志》;張廷玉等編輯的《明史藝文志》;朱師轍《清史稿藝文志》;還有《禁書總目》;《全燬書目》,《抽燬書目》;《違礙書目》以及劉世瑗《徵訪明季遺書目》。這就是《藝文志二十種綜合引得》,它是合著二十種所作的綜合引得。

  這個書我們也只是做簡略的介紹,至於它的使用方法大家可以直接來看伯元先生工具書之用法的介紹。下一個章節就是伯元先生主要介紹的是《檢查學術論文的工具書》,那這節我們也因為這個課時的關係,所以這節就略過不講,但是大家可以在這裡看到伯元先生所介紹的像《國學論文索引》,《民國學術論文索引》還有《文學論文索引》及序編,以及《中國語言學》、《史學論文索引》和《中國近二十年文史則哲論文分類索引》,這些大家也是可以直接看工具書之用法,特別是對於有在撰寫碩士論文跟博士論文的同學,需要查找論文就可以根據伯元先生介紹的這個索引來進行查找。

  下面我們看《檢查篇章的工具書》,《檢查篇章的工具書》這個部分,伯元先生是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開始做介紹,這部書是因為在清朝的嘉靖年間開了一個全唐文館,編輯這個千卷的《全唐文》。這個《全唐文》我們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的時候也曾經查找過《全唐文》當中的內容,就是有的時候我們在需要瞭解唐朝時代的一些官員,他們相關的情況,有一些文章是可以從《全唐文》當中來查找。所以《全唐詩》、《全唐文》這都是幫助我們檢查篇章的工具書。

  這部《全唐文》在編輯的時候,嘉慶年間有一位名儒叫做嚴可均,因為他沒有接受到朝廷的邀請來編輯這個《全唐文》,於是他就用自己個人的力量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就獨自編成了這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他所編的這部書是從上古的時代開始,一直到全唐這個時期,它的長處就是他收集的非常全面。嚴可均就曾經談到過,他所收集的這個內容作者就有三千四百九十七人,他分代把它編成十五集,一共有七百四十六卷。

  這部書伯元先生有把它的總目列出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它收集的從《全上古三代文》開始,然後是《全秦文》、《全漢文》、《全後漢文》、《全三國文》、《全晉文》,接著就是宋、齊、梁、陳《全宋文》、《全齊文》、《全梁文》跟《全陳文》,這是宋、齊 、梁、陳。再來是《全後魏文》、《全北齊文》、《全後周文》一直到《全隋文》跟《先唐文》,這是這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收羅的內容,就包括這麼多。那每卷的前面都有作者的細目來作為查索之用。那這部書就是中文出版社有出版,後面也有附《篇名目錄》跟《作者索引》,這是嚴可均所編的。

  第二部介紹的就是《欽定全唐文》,這是由清朝時期董浩等學者奉嘉慶皇帝的敕令編撰的。所以我們知道大家現在很熟悉的像《全唐文》還有《全唐詩》,實際上都是清朝時期來編輯的。《欽定全唐文》它所採集的是從哪些書當中選取的?是從《四庫全書》,因為像嘉慶帝這個時代《四庫全書》已經編輯完成了,還有從《永樂大典》以及《文苑英華》、《唐文粹》等這些圖書當中,有三千零四十二人他們的文章,文章一共有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四篇,所以是根據這些圖書當中的內容編成的這部《欽定全唐文》。因為大部分它的文章都是出自於《文苑英華》,所以它沒有註明出處。整部《欽定全唐文》是有一千卷,還有序例一卷,總目三卷以及姓氏韻編有一卷。

  伯元先生後面還有介紹《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這是由丁福保先生所編撰的,裡面就包括了從第一部開始有《全漢詩》、《全三國詩》、《全晉詩》、《全宋詩》、《全齊詩》、《全梁詩》、《全陳詩》,這就是宋、齊、梁、陳。再來有《全北魏詩》、《全北齊詩》、《全北周詩》最後一部就是第十一部就是《全隋詩》。這是丁福保先生所編的,我們就知道丁福保先生除了有著名的《佛學大字典》之外,他在漢學方面也有做出很多貢獻。

  下面我們要比較重點介紹的就是《全唐詩》這部書。《全唐詩》它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是收錄在集部,集部三六二總集類。我們會看到集部在《四庫全書》當中這個封面的顏色,就跟前面的經史子這個顏色是不相同的。在這一冊就是《全唐詩》是從這一冊開始,因為它的分量也是很多,它的第一冊就是集部三六二依次往下,《禦定全唐詩》一二三就一直往下排,這裡的作者所寫的就是清康熙四十二年禦定,從這裡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在康雍乾的時代特別像康熙皇帝,因為康熙皇帝他是一位非常好學,而又特別重視儒釋道聖賢文化的一位君王,因此康雍乾這個時代我們會看到許多經史子集這方面的著作,有很多重要的著作都是在這個時期在皇帝的詔令之下編輯的,這部《全唐詩》也是在康熙的時代完成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禦制全唐詩序》,這篇序文就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六年所頒賜的一篇序文,他就有談到詩至唐而眾體悉備,到了唐朝的時代這個詩的體裁就已經非常完備了。亦諸法畢該,這個畢該也是兼備的意思。人們凡是談到詩大家都會說《唐詩》、《宋詞》,所以故稱詩者一談到詩必是唐人為標準,一定是以唐朝時代的人所作的詩來作為標準的。下面是比喻,如射之就彀,這個彀指的是見所能夠達到的範圍,你在射箭的時候你的箭能夠達到什麼範圍。率治器之就規矩,治器是指治國之才,規矩則是指的法度、禮法,這就是一個比喻了。也就是我們學詩一定要先學《唐詩》、先看《唐詩》。為什麼《唐詩》會在中國的詩歌的歷史上寫下這麼濃重的一筆?也是有它的歷史根源的。

  蓋唐當開國之初,就是唐朝在開國初年的時候,即用聲律取士,開科取士在全天下選取人才就很重視用聲律,這個聲律一般就是指的詩詞歌賦。聲律字面上是指文字的聲調跟格律,一般就指詩賦。既然選取人才科舉考試就要考這個內容,當然天下的讀書人就會很重視來學習怎麼寫詩。所以聚天下才智英傑之彥,這是天下凡是有才華的這些讀書人,這當中彥尤其是指才德出眾的人。那換句話說這全國上下最頂級的人才,悉從事於六義之學,就是因為開科取士重視用聲律來選拔人才,所以人才當然他們就很重視這六義之學。六義是什麼意思?它所指的就是詩經當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就叫六義。讀書人也就很重視學習這個詩歌,以為進身之階。所謂學而優則仕,你看這讀書人苦讀了這麼多年,也是很希望能夠在科舉考試當中考中舉人、進士之後就可以開始做官,這是一般的讀書人他通常的人生的道路都是這樣。

  則習之者固巳專且勤矣,就是因為唐朝的這個制度使得學習的人就能夠達到專,專就是專一,勤就是指他非常勤勉認真的來學習怎麼寫詩、怎麼作詩。除了科舉考試之外,詩歌在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說而又堂陛之賡和,這個堂陛指的是殿堂與臺階的意思,在殿堂當中賡和,賡和是指古人他們在吟詩會續用他人的原韻或者是題意來進行唱和,也就在殿堂當中這讀書人之間他們要用詩歌來唱和,這都需要具備寫詩的才能。還有有友朋之贈處,我們看唐詩常常有一些詩是寫給他的朋友的,朋友之間相交往也是需要用到這個詩歌。

  還有與夫登臨讌賞之即事感懐,比如在一些宴會的場合當中,或者是到了一個風景名勝古跡,這時候你看到這個場景就要寫下一些感懷之詩,這也是唐朝人生活當中的一部分。以及勞人遷客之觸物寓興,這勞人遷客,勞指的是勞苦就是憂傷而勞苦的人,遷客所指的就是有的官員他因為獲罪而被流放到其他的地方,當然人生就是遭遇到了挫折之後他們要觸物寓興,就是通過詩歌來表達作者的情懷,這也是離不開詩。所以一舉而托之於詩,雖窮逹殊途,悲愉異境,就無論你的人生是在春風得意的時候,或者是在非常落魄而不顯達的情況之下,無論你是歡喜還是悲傷,這不同的境緣,而以言乎攄寫性情,這個字念抒,一個提手旁再一個慮念抒,它是抒發的意思,都是通過詩歌來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則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載同符,安有運㑹之可區別,這個運會指的是時運際會,也就是詩人通過這個詩來抒發情感的時候,這個是從古到今都是如此的,無論你是在什麼境緣當中,人生是詩意還是說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千古以來都是會用通過詩歌這種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

  而論次唐人之詩者,輙執初、盛、中、晩,岐分疆陌。這一點就是清朝人這是以康熙皇帝為代表,他覺得說《唐詩》你不能夠就是把它分作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能夠一概的用這種方式來區分它的歷史,這是岐分疆陌。這個陌,古人常說阡陌,這個陌所指的就是田間的道路,就是南北是阡東西為陌,意思就是說你把唐朝人的詩歌就硬要用時代來區分,這也並不是那麼妥當的,初、盛、中、晚這樣區分並不是妥當的。

  而抑揚軒䡖之過甚,此皆後人強為之名,非通論也,這種區分方式並不是一種非常通達的做法,而抑揚軒䡖之過甚,這個字它是左邊一個車字旁,這個字它是輕重的輕的異體字。而抑揚軒䡖,軒就是高,䡖就是同輕。總之,這是表達康熙皇帝他對詩歌分類的一個見解了,就是如果強硬按照一個時代的先後來劃分他認為這並不是一種非常通達的做法。自昔唐人選唐詩,就是往昔唐朝人也有出版過關於《唐詩》方面的這些著作,選這個唐詩有殷璠、元結、令狐楚、姚合等人,但是他們所選的唐詩並不是那麼完整跟詳備的。

  到了宋朝初年,宋朝初年有著名的宋代四大書,這其中之一就是《文苑英華》,《文苑英華》它所收錄的《唐篇什》極盛,什麼叫篇什?就是人們是稱詩卷叫做篇什,這個是因為在《詩經》當中的雅、頌是十篇為一什,所以後人才稱詩卷為篇什,也就是宋代四大書之一的《文苑英華》雖然收了許多唐代的詩歌,收羅的是比較豐富的,然詩以類從,仍多脫漏,未成一代鉅觀。康熙皇帝認為宋朝人雖然這個《文苑英華》編的很好,但是它所收集的依然有許多脫漏的地方而並沒有特別完整,未成一代鉅觀。其實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像康熙帝這樣的君王,他要做的事情他的格局就是跟一般的人不一樣,他要編訂一些圖書,君王的格局跟眼光當然是不同於一般的讀書人,他都希望把它編的比較完美,或者是能夠編的特別完整跟全面。

  朕,也就是這個原因,看到唐宋以來關於唐詩的編輯並沒有一部讓康熙帝覺得特別滿意的一部書,於是朕茲發內府所有《全唐詩》,這個內府是指皇宮當中的府庫,就是康熙皇帝他把宮廷裡面所收集的《全唐詩》全部把它找出來,就命諸詞臣合唐音,根據唐朝時代的音韻,統籖諸編,參互校勘,對它進行校勘。蒐補缺遺,有不完整的地方再把它補進去,畧去初盛中晚之名,他就沒有按照前人所用的這種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時代劃分法來編這部書。一依時代,分置次第,按次第來編輯,其人有通籍、登朝、嵗月可考者,什麼叫通籍?通籍就是古時候有新官,他要把他的名籍通報給朝廷叫做通籍,所以說明朝廷當中就已經有他的名籍,登朝、歲月可考者,這個登朝就是他做官,他做官的年月,總之就是他的生平可以考證地方,以歲月先後為斷,就是以他所處的時代、年月的先後為次序,如果無可考,無從考證這個作者他的生平或者是做官的年月等等,則援據詩中所詠之事,與所同時之人繫焉。就把他詩歌當中所詠唱的這個事物,以及跟他同時時代的人,通過這些線索來排定他的次序。

  於是這部《禦定全唐詩》就有收錄了四萬八千九百多首的詩,作者就有兩千兩百多人,釐為九百卷,這部《全唐詩》分量還是很大的,有九百卷這麼多。於是在唐朝時期這三百年來詩人的精華,咸采擷薈萃於一編之內,全都摘取,這個擷就是摘取、選取,都薈萃在這一部《禦定全唐詩》之內,亦可雲大備矣。這個《全唐詩》它收羅的是相當的完備,夫詩盈數萬,這個詩歌有上幾萬首,你看這部《禦定全唐詩》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的詩,格調各殊,這個格調指的是詩文的格律跟聲調,這個詩它的格律都是不同的。溯其學問本原,這是追溯學問之本原,所以悉有師承指授,雖然也都有老師來指導教導他們,而其精思獨悟,不屑為茍同者,皆能殫其才力所至,但是其實我們會看到這個詩歌的撰寫,一定的程度上來講是也要看這個人他的天賦,你說李白、杜甫他的老師是誰?其實也許這個師承或許在某些層面上不一定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詩人本身對於國計民生,對於勞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對於宇宙萬物以及人生這些悲歡離合的深入觀察,才能夠使得他在詩歌的造詣上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所以他這些東西不完全是記問之學,不一定完全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就是跟詩人本身他的才華稟賦,以及他對於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人民的深切的同情,這種慈悲心是有關系的,皆能殫其才力所至,本身他就具有這方面的才華。沿尋風雅以卓然自成其家,就像李白杜甫這樣子,他能夠卓然而成為這個詩歌的代表人物,這是和他本身的稟賦才華是分不開的,同時和他所處的這個時代他能夠對國計民生,對於社會對於勞苦的百姓有那麼深刻的觀察與同情,這和他們的這種心境是分不開的。

  這個風雅是什麼意思?風雅本來是指的《詩經》當中的國風《大雅》和《小雅》,後來是用這個風雅來泛指詩文之事。又其甚者,寜為幽僻竒譎,這個竒譎就是怪異荒誕的意思。雜出於變風變雅之外,就是有一些詩人他是另外一種風格,雜出於變風變雅之外,什麼叫變風變雅?簡單的說這個變風是相對於治世所產生的正風而言叫做變風,變雅簡單的說也是跟治世所產生的正雅相對而言的叫做變雅。這個就是《詩經》當中《詩經》的國風從邶風到豳風一百三十五篇,這些內容都是周朝中期之後,因為這之後就開始是亂世所產生的作品叫做變風,所以變風是相對於正風來說的,同樣的變雅也是如此,變雅是《詩經·小雅》,從六月到何草不黃,《大雅》民勞至召旻,這都是這個周朝中衰,就是到了後世開始慢慢衰落之後,在亂世當中所產生的作品,這叫變雅,它是跟正雅相對而言的。

  這裡說雜出於變風變雅之外,而絶不致有蹈襲剽竊之弊。這個蹈襲就是因襲成規,他不能自闢途徑叫做導席。剽竊則是指他去竊取他人的作品來做據為己有。唐朝人很多詩人是很有性格的,他能夠自成一家而且他的作品就是出自於他真性情的流露,並不是去抄襲別人的作品。是則唐人深造極詣之能事也。因此康熙皇帝也不得不由衷的,讚歎跟佩服唐朝的詩人他們的詩歌作品,確實是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無論是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它的內容風格等等,都有它特別獨到之處。

  學者問途於此,探珠於淵海,這個淵海就是像海一樣的深廣,就是在大海當中去尋找這個寶珠,也就是我們要學詩就是要向唐朝的人來看齊。選才於鄧林,鄧林是比喻薈萃的地方,從這裡去人才薈萃之處去選取人才。博收約守,而不自失其性情之正,則真能善學唐人者矣。這就是康熙皇帝他表達了我們如何才能夠真正的學到唐朝人他的詩歌的精粹,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學習,就是這一這句話所教導我們如何善學唐人之詩。豈其漫無持擇,汎求優孟之形似者,可以語詩也哉。漫無持擇就是漫無選擇的意思,汎求優孟,優孟是春秋時期的一個楚國人,很有辯才。汎求優孟之形似者,可以語詩也哉,因此我們要學詩要欣賞詩歌,其實也是要達到跟唐朝的人一樣的心境,他的這種藝術的造詣,才能夠真正的去體會到這個詩歌的內涵。是用製序卷首,所以康熙皇帝寫了這一篇序,就是在清朝的時代編訂了這樣一部《禦定全唐詩》,這對於文化的保存來講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康熙皇帝在這部書編成之後,就頒賜的這篇序文,以示刻《全唐詩》嘉與來學之㫖,海內誦習者尚其知朕意焉。因此康熙皇帝是通過這個書來鼓勵這個天下的讀書人,也是要向古人來看齊,所謂見賢思齊,也希望這個讀書人所作出來的詩,他的藝術、藝術境界、內容等等的也可以跟唐朝人來媲美。就是康熙皇帝把他編輯這部《禦定全唐詩》的用意,就寫在了這篇序文當中。

  我們再來看下面這段序文,之後我們這裡也是引用了這一段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的介紹,就對《禦定全唐詩》給大家做一下介紹,它有九百卷,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由聖祖仁皇帝就是康熙皇帝所禦定的。詩莫備於唐,這個詩在唐朝時期可以說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然而從北宋以來只有選錄唐詩的總集,就是選錄詩歌的總集,但是並沒有按到這個時代,比如唐朝這個時代的詩來編輯成總集並沒有這樣子來做。

  明海鹽,就是明朝時代胡震亨有《唐音統籤》,才開始把唐詩蒐集成一部書,而且是初見規模它有一定的規模,但可惜的是《唐音統籤》還是有一點舛漏,舛就是舛誤,這當中就存在一定的錯誤以及缺漏的地方。《禦定全唐詩》這一部由清朝皇帝下令編輯的書,相對來說就把前代的這些問題,在這個《全唐詩》當中就有所調整。是編稟承聖訓,這是由康熙皇帝下令來編輯的,就是以明朝胡震亨的這部《唐音統籤》作為稿本,並且把宮廷內府當中所收藏的《全唐詩集》,把它收集整理編寫進來,同時又旁採殘碑斷碣,還有稗史雜書之所載。碑刻的文字以及像稗史雜書各種典籍當中所記載的,也把它蒐羅進來。補苴,這是彌補缺漏的意思,補苴所遺,就使得就是像之前的編輯的唐詩有錯誤或者有缺漏的地方,在《禦定全唐詩》當中都得到了改正。

  於是就收了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作者就有二千二百多人。首先就是以帝王後妃的詩放在前面,這也是按照倫理的次序五倫關係的次序來編排,接著就是樂章樂府,再來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外國仙神、鬼怪諧謔、極株雜體,其餘的部分就是以作者的先後為次序,還有補遺六卷,詞十二卷,這是放在最後。網羅賅備,細大不遺,所以整部《全唐詩》所收集的唐朝時代的詩歌是相當完整的。然而像《冊府元龜》所記載唐高祖賜秦王的詩這樣的內容,則考訂其僞託,這首詩是偽詩,就是這首詩他是後人僞託的。又舊以六朝人誤作唐人者,還有像六朝人譌其姓名,就是他的姓名寫錯了,誤為唐人,誤作是唐朝人所寫的。還有像六朝的詩歌誤入唐詩,這就是年代把它編錯了,把六朝的詩看作是唐朝的詩。還有唐詩誤以詩題為姓名的,就是把詩的題目跟作者的姓名搞混了這種情況。

  亦竝釐正,這個情況在《四庫提要》裡面都有舉例子,像這些問題在《禦定全唐詩》裡面都有把它改正過來。這個釐正就是整理改正的意思。另外《唐音統籤》當中所收的道家和佛家的這些內容,在《禦定全唐詩》當中有把它刪掉。義例乃及謹嚴,這個義例所指的就是著書的主旨跟體例,所以《禦定全唐詩》是經過精心編輯的,它的義例是非常嚴謹的。至於字句之異同,篇章之互見,根據諸本,一一校註,尤爲周密。你看這是皇帝下詔要編的書,當然這校對也不能夠太馬虎,一定要經過很精確的審核校對才能夠把它出版流通。

  最後這一句就是對於《禦定全唐詩》的高度評價,所以讀書人要是得此一編,我們手上要是有這一部《禦定全唐詩》,而唐詩之源流正變,始末釐然。這整個唐詩的源流的過程,我們就看的清清楚楚。自有總集以來,更無如是之旣博且精者矣,你看他用博跟精來概括這部《全唐詩》,博就是指它收羅的非常廣薄,相對於前代而言唐詩收集的是相當完整,精就是精要,這一句就是對於《禦定全唐詩》這部書的一個正面的肯定與高度的評價。

  我們來看一下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禦定全唐詩》是從集部三百六十二總集類開始,這是一,那之後有二三一直往下排。我們在這裡就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例如這個成功大學的王偉勇教授,他老人家也有在我們英國漢學院擔任一些課程,我記得王教授他最初就是認識師父上人的時候,就常常唱一首李白的《將進酒》。這首詩要在什麼地方找?在《禦定全唐詩》卷十七當中就有《樂府雜曲》,在《樂府雜曲》當中首先有介紹《鼓吹曲詞》,接著我們就是往後翻就是翻到一四二三至二二四,這時候就會看到《將進酒》,當然《將進酒》不只是李白有寫過,像元稹還有李賀他們都有寫過《將進酒》,不過是李白的這首《將進酒》是特別有名的,其實他如果是用唱的唱出來是很有味道,我們常常聽到王偉勇教授在唱這首《將進酒》。於是在二百二十四頁的下方就會看到李白的這首《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一作君,也有作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莫,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就是李白的《將進酒》,就是把李白這種浪漫主義詩人的這個風格,在這首詩當中是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當然唐詩當中非常精彩的華章還有很多,我們在這裡就只舉了這個例子。

  比如說在前面《禦定全唐詩》卷十六還有《郊廟歌辭》,大家可以有機會自己好好的來讀一讀這個《全唐詩》,這裡面有許多非常精彩的詩歌,可以說是大唐這個時代的一部非常華麗的典章,就是在這個《唐詩》當中生動的為我們描繪出來。這部《全唐詩》我們就給大家簡單的做一下介紹,伯元先生原則上也是按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康熙帝序文當中所介紹內容,給我們介紹這個《全唐詩》,因此我們在這裡就不再重複。

  大家接著看下面第五部《關於檢查篇章的工具書》就是介紹《全宋詞》。《全宋詞》這是彚輯有宋一代詞作,我們常說《唐詩》、《宋詞》,這個詩歌是以唐人為代表,而詞則是以宋朝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為代表。《全宋詞》一共是收錄了一千三百三十多家的詞人,它所收的詞作有一萬九千九百多首。那《全宋詞》的編輯就是以作者為經,以時代的先後為順序來編輯的。後面伯元先生還有介紹像《清文匯》、《清詩匯》這都是清朝時代的作品,我們在這裡也不一一的來詳細的介紹。

  接著來看下面這個章節是第十四節,第十四節是專門介紹《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關於《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首先就給大家介紹《通典》這部書。《通典》這部書有兩百卷,這是唐朝的時代杜佑所編撰的。這部《通典》是可以來幫我們查找政典之屬,它所採取的就是五經、諸史還有文集、奏疏。《通典》所記錄的時代是從黃帝就是軒轅黃帝開始,一直到唐朝的天寶年間。它分做八類,有食貨、選舉、職官等等八類,每一類它又有分子目,每一件事就是以類來編排的,並且把它的始終,這個內容依次的來編排。歷代的這些沿革廢置還有當時群士的論議得失,都附在這個事的後面,而沒有增加作者他本人的意思。

  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當中是把《通典》,杜佑的《通典》列在政書類,也就是史部的政書類。並且也讚歎說: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就是要查找唐代之前的掌故,茲編其淵海,就《通典》這部書是最理想的,《通典》關於禮制這個方面的記載尤其是詳備。原本它是分作八門,後人就是把兵跟刑把它分作兩門,所以最後是合為九門。伯元先生有列了一個表,就從卷一開始分別就是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然後就是邊防,最後就是卷一百八十五到卷二百這就是邊防這一類的。

  除了《通典》之外在清朝的乾隆年間,又有敕撰一部《續通典》是一百五十卷。這就是續杜佑的《通典》而作的。它的年代是從唐肅宗的至德元年一直到明朝的崇禎末年。而它的門類跟體例都是根據杜佑的《通典》,就是沿承的杜佑《通典》的這個門類跟體例。乾隆三十二年還編的一部《皇朝通典》有一百卷,這部書它分門隸事也是沿承著杜佑他的這部《通典》。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通典》是從史部三六一政書類,是從這一部開始的。後面史部三六二之後就《通典》二,之後這些內容就是依次往下排。在史部三六一政書類,我們就會看到這個目次當中就有寫到,《通典》一,就是它的第一冊收在《四庫》當中的第一冊,是唐朝時代杜佑所撰寫的。之後我們會看到《四庫全書》的《總目提要》,我們來看一下《提要》的這段文。

  《通典》二百卷,收入《四庫》當中的就是內府藏本,這是唐朝時代杜佑所編撰的。下面所介紹的就是作者簡單的生平,杜佑字君卿,他是京兆萬年人。以蔭補濟南參軍事,這開始就是他的官位,他官位做到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太保致仕。所以杜佑在唐朝時期這個官位還是做的相當高,他的謚號叫安簡,在《唐書》的本傳當中就有記載杜佑的生平的事跡。最開始是劉秩他仿照《周官》,《周官》就是指的《周禮》,他仿照《周禮》摭拾百家,就是收集百家的說法,分門詮次就是按照類別來編次排列。他做了一部政典有三十五卷,但是杜佑他覺得這還並不是很完備。因廣其所闕,參益新禮,勒爲此書。於是他就把劉秩的《政典》並不完備的地方、所缺失的部分,又把它編輯完整。此外又有參益新禮,勒為此書這個勒就是刻寫的意思,古人編書都是要刊刻、刻板來流通的。這部《通典》在禮制這個方面尤其是很詳備的。

  《通典》分作八門,有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邢、州郡、邊防,每門的下面又各自分了子目。杜佑他在自序當中就有談到為什麼要這樣分類,旣富而教,故先食貨。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倉廩足而知禮」,就是我們首先一定要先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溫飽的問題。因此《通典》是把食貨擺在前面,食貨是什麼意思?古人食貨這個詞就是泛指財政經濟這方面的事,這個食就是飲食,與農業飲食相關的叫做食。貨就是指的錢財衣服等等,這個是貨,合起來叫做食貨。食貨指的就是財政經濟,就是一個國家它要發展,首先要先把百姓的生活問題解決,溫飽問題、經濟問題要先解決,之後才能夠再進行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就是食貨擺在前面。

  行教化在設官,要對百姓進行教化那國家就要設定不同的官職,而任官要任用人才,一定要先審核選拔人才,所以任官在審才,審才在精選擧。這個選擧就是古人他通過這種方式來選拔人才,讓他在各個不同的官位當中為百姓來服務,所以選擧職官就排在食貨的後面。人才得,得到人才而治於理,於是這時候就開始可以進行禮樂的教化,乃興禮樂,故次禮次樂。

  《通典》我們剛剛介紹過這部書尤其在禮制方面它記載的是很詳備的,這是這部書的特長。因此當國家經濟上軌道、政治上軌道,那這時候就要就要通過禮樂的教化,就一定要制禮作樂,於是禮、樂就排在選舉職官的後面。這是作者在編排方面是用的很多心,他不是隨隨便便的排這個次序的,是有他的道理在的。

  教化隳則用刑罰,我們教育百姓一定是用禮樂這種方式來教育,可是這種教育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成效,這個隳指的是毀壞跟損毀的意思,這時候怎麼辦?如果百姓他還依然是作奸犯科,這時候就需要用國家的法令規章制度來懲罰他,則用刑罰。故次兵次刑,於是把兵跟刑就排在了禮樂的後面。

  接下來是州郡,設州郡分領,這個州郡在古時候就是地方的行政區域。這和我們現在是不同的,現在我們會用比如說省、市、省市縣等等的方式,古人他就是州、郡,行政區域的這個名稱跟我們現代是不同的。設州郡分領,這是地方的行政區域,故次州郡,所以在兵跟邢後面就列了州郡。

  而終之以邊防,最後結束的部分是以邊防結束。杜佑的這部《通典》它所記載的是從上溯黃虞,是從黃帝禹舜這個時代開始,訖於唐之天寶,這個訖就是到的意思,下面就到達唐朝的天寶年間,他的記載就止於唐之天寶。肅代以後,這是指的唐肅宗、唐代宗之後,閒有沿革,就指的沿襲和變革,沿革就是指一個事物變遷的過程,也就是說唐肅宗跟唐代宗之後,這當中有一些沿革的內容也會附載在注解當中。其中例如食貨門當中的賦稅,有記載周官貢賦。下面所列舉的分別就是從食貨門、錢幣、榷酤、選舉門等等,它裡面所記載的一些內容有哪一些得失,這是四庫館臣把它列舉出來。

  《通典》這部書其實在《檢查政典之屬的工具書》當中,它算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作的最好的一部書。但是也難免這其中也有一點不盡人意的地方,這是四庫館臣把它挑出來。所以後面這一段很長的一段,它分別就是從食貨門、選舉門、職官門、兵門、州郡門,九門當中許多內容都有挑出它存在的問題。我們來看一下比如說食貨門的賦稅有記載周官貢賦,但是卻沒有記載太宰所執掌九貢之法。還有記載北齊租調之法,但是卻沒有記載河清三年,令民十八受田輸租調,而露田之數失載,就是沒有記載這個露田之數。錢幣這個部分沒有記載陳永定元年制四柱錢法。還有榷酤,榷酤是指漢朝之後歷代的政府都會實施酒類的專賣制度叫做榷酤,榷酤它沒有記載後周的榷酒坊法。另外選舉門,它沒有記載齊明帝時,制士人品第有九品之科,小人之官復有五等法,這是選舉門當中沒有記載的。

  再來考績,考績沒有記載宋齊閒治民之官以三年六年爲小滿遷換法。另外職官門,職官門當中像《周禮·地官》有舍人上士,這兩個人是掌平宮中之政的,他就說是中書舍人是魏這個時候才設置,還有隋書大業時,大業年間改內史監為內書監,而這部書僅僅只是說了改內史侍郞爲內書侍郞。又比如說集賢殿書院,記載梁這個時代有文德殿藏書,但他沒有瞭解到其實宋,這是指的宋齊梁陳這個時代,宋已經有總明觀藏書之所,就是說像以上所舉的這一些內容,就出現有掛漏,掛漏就是掛一漏萬,就《通典》當中存在疏忽遺漏的內容,四庫館臣都把它挑出來。

  再來兵門,兵門所列的諸子目,所列的這些子目如分引退取之,引退佯敗取之爲二門。這個佯敗就是假裝戰敗或者失敗,這在兵門當中分出其不意,擊其不備,攻其不整爲三門。前面分做這二門,後面還有分做這三門,這種分法未免稍涉繁宂,這種分法有一點繁雜。而火獸、火鳥之類,尤近於戲劇。這都是四庫館臣所提出的,在《通典》當中存在的問題。

  州郡門,再來看州郡門。州郡門分九州來敘述它的沿革,但是像信都郡冀州它應當是屬於兗州,可是它寫錯了把它寫成冀州。另外《通典》對於水經和酈道元《水經注》,認為這個書是詭誕不經,就是說它是非常荒誕的一部書,這種評價未免過當,過當就超過適當的限度,這都是四庫館臣挑出《通典》當中的這些毛病,它不應該這樣子來否定的酈道元的《水經注》,酈道元的《水經注》還是有它重要的歷史價值。

  還有邊防門所記載的,多數萬裏外重譯乃通之國,就是幾萬裏之外的這些國家,只有名字就是只有國家的名字,不通朝貢者,就是這些國家並沒有向中央來朝貢,朝貢這是指古時候這些諸侯或者屬國他定期要朝拜天子,進獻一些地方的特產,這個叫朝貢。所以邊防門所記載的國家,有很多都是不通朝貢,就他們並沒有向中央來進行朝貢這樣的國家。旣不臨邊,亦無事於防,這時候又叫它邊防,所以有點名實不符。雖然四庫館臣有挑出了這麼多的問題,可是實際上這仍然不能掩蓋《通典》這部書的歷史價值,這部書還是做的非常好的,我們看下面這一整段就是來給我們講述《通典》這部書好在那里。

  然其博取五經羣史,杜佑的《通典》是根據五經儒家的經典,群史就是根據正史《史書》的記載,及漢魏六朝人文集奏疏,從漢魏六朝的這個文集跟奏疏當中,有裨得失者,有裨就是幫助,對於《通典》內容記載有幫助的他都有搜羅進來。每事以類相從,每件事情它有分類。凡是歷代的沿革都會在《通典》當中進行記載。它的優點記載是詳而不繁,它很詳盡但是又不繁瑣,簡而有要,它簡略而又能夠抓住要點,元元本本皆為有用之實學。你看《通典》記載的內容都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非徒資記問者可比,所以這並不只是一種記問之學。

  這部書它的優點還是相當的明顯的,下面這句話就是伯元先生所引用的,你看考唐以前是掌故者,我們要考證、考察唐代之前的掌故,茲編其淵海矣,這個淵海就是比喻像海一樣的深廣,所以就是讚歎《通典》這個書來幫助我們瞭解唐朝之前的掌故,它就像大海一樣,這內容豐富深廣無邊。那這段文就是對於《通典》的評價,實際上它後面還會談到相對於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以及鄭樵的《通志》來說,《通典》在這三通這個書當中是作的最好的。

  至其各門徵引《尚書·周官》諸條,就是它所分的九門當中有徵引引用的《尚書·周官》這些內容,多存舊詁,這也是它的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古人對字詞的解釋,和通常我們看到解釋是不同的,下面有舉出來比如說食貨門當中有引《尚書》下土墳壚注,它就說壚疎也,這個跟《孔疏》所注解的是不同的,《孔疏》引用的是《說文》,那我們看《說文》是怎麼解釋壚這個字。壚實際上在古代是指黑色而質地堅實的土壤,《說文解字》就說:壚黑剛土也。這是《孔疏》所說的,但是《通典》的注解是用古人的注疏就是壚疎也,是這樣解釋的。

  又比如像瑤琨筱簜這個注解,筱這個字念小,竹箭。簜是大竹,這也是一般的注解當中沒有注解這樣清楚的,就是筱是指的小竹子,簜就是指的大竹子,是這個意思。還有像職官門,它又引用《周官》太宰之屬,有司會逆羣吏之治而聽其會計。注解當中說逆謂受也,受而鉤考之,可知得失多少。這個注解就比賈公彥的疏更加的清楚。這是舉了幾個例子,所以像這一類就是說在《訓詁學》的角度上來講,杜佑的這部《通典》對於經訓,對經典的訓詁還是很有幫助的。

  清代的學者你看在評價一部書就是先把它的缺點先列出來,但是其實我們要看後面才是重點,後面講到這個《通典》的歷史價值給它的是高度的評價,你看前面它的缺失只是一些內容上面的缺漏,有些地方沒有記載完整等等,這個不是根本性的大錯誤,但是後面對於它正面的肯定和評價,就是關於《通典》這部書歷史價值真的是非常之高。

  因此在《三通》,我們介紹政典之屬的工具書有《三通》,這《三通》首先《通典》是最有價值的,就是宋朝時期鄭樵作的《通志》以及馬端臨作的《文獻通考》,都是以杜佑的《通典》來作為藍本的。可是鄭樵的《通志》是多泛雜無歸,他的問題比較多。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也存在詳略失當的問題,均不及是書之精核,也都比不上《通典》這部書的精核,精就是指細緻細密的意思,核就是指它很精確詳實。因此在《檢查政典之屬工具書》當中的《三通》,就是以杜佑的《通典》最有價值。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原本我們在後面還有舉《通典》的例子,那這一段舉例就留待下節課再來跟大家做分享。

  那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